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449期(2020.08)

  • 特展介紹

    「士拿乎─清宮鼻煙壺的時尚風潮」特展介紹

    侯怡利

    鼻煙(snuff)源自西方,早期翻譯成「士拿乎」,在康熙皇帝時業已傳入,將發酵煙葉細末調香而成,服用時將粉末直接吸入鼻中,有通嚏輕揚之效。將鼻煙翻譯為「士拿乎」或可反映當時鼻煙稀少而珍貴,僅於宮廷與王公貴族間,屬於士大夫以上階層流通。不同於西洋用盒盛裝這種輕細的粉末,清代宮廷將其改成小口、廣腹帶匙蓋的鼻煙壺,成為當時的時尚風潮。從早期的各色玻璃到套玻璃,還有各種礦石牙角的雕刻,再到金屬胎琺瑯以及極難燒製的玻璃胎琺瑯,或是瓷器、甚至葫蘆工藝,到後來為裝鼻煙而發明的內繪玻璃,幾乎囊括當時各種製作工藝於方寸間的小瓶。展覽分成三個單元:「新」說明當時工藝之創新、「藝」了解各種技法在鼻煙壺上運用、「境」體會清代人如何使用鼻煙壺之情境。選展出各種材質之鼻煙壺,從雕刻、燒製、琢磨等工藝角度理解其製作及所呈現之時代特色,且以珍藏、日常到賞賜等不同目的,看到清代工藝之縮影,更是清宮微型藝術之經典。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419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419
  • 特展介紹

    「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策展經緯

    劉國威

    此次將先後於南院及北院舉行的特展―「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是頗獨特的策展規劃,不僅呈現清代的藏傳佛教文物,也透過古籍文獻,重點講述此時期的「活佛」體制及相關人物。「呼畢勒罕」乃清廷對「轉世活佛」的正式用語,乾隆皇帝譯為「轉世再來人」。十六世紀末,蒙古諸部陸續接受格魯派為其主要佛教信仰,將藏語「化身」一詞譯為蒙語「呼畢勒罕」。滿族入關前,受蒙古族影響而接觸藏傳佛教,入關後更進一步扶植格魯派成為滿、蒙、藏三族的共同信仰。本展將展出多項未曾公開展示的珍貴清宮藏傳佛教文物,加上國內典藏單位的造像與圖像,以及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的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相關文物,在質與量上實頗可觀。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426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426
  • 特展介紹

    「風格故事─康熙御製琺瑯彩瓷」策展手記

    余佩瑾

    風格故事展覽的出現,起因於筆者盤點院藏文物過程,無意中發現一批材料,當時直覺以為這群文物應該可以呼應學界和博物館界對清康熙朝畫琺瑯器研究的論點,進而著手開始整理、研究。截至目前為止,仍然以為如果探討康熙朝畫琺瑯的發展與轉變,能夠加入這批材料一起觀察,至少可以彌補過去一些認識上的不足,或者重新思考一些相關的議題。於是透過策展方式,將之融入康熙朝琺瑯彩瓷草創階段的敘事脈絡,一方面跟大家分享新的材料,另一方面也藉此反思藝術史中作品研究,關於風格議題(Style)的討論。亦即,如果我們綜整畫琺瑯工藝出現後的景況,誠如目前已經爬梳完成的情節一樣,這類新藝術形式始創於康熙朝(1662-1722),經歷過一段發展歷程後,至雍正朝(1723-1735)被雍正皇帝吸收,並加以改變原來的裝飾紋樣,使之符合新興的「內廷恭造之式」風格。到了乾隆朝(1736-1795),除了重新加入更多的裝飾主題之外,乾隆皇帝有計畫性地收納康雍乾三朝畫琺瑯器,進而建置一組深具意義的收藏。甚至到了民國初年,復辟稱帝的袁世凱(1859-1916)仍然想要燒造絢麗斑斕的琺瑯彩瓷,只因對他而言,琺瑯彩瓷代表一種盛世意象。1雖然洪憲年製最終不過百日而已,然而一段仿若波濤起伏的發展歷程,正像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經典著作「論風格」言及之風格定義及相關面向。特別是其中技術與時尚一節觸及之新技術影響風格產生流變的可能性,2似乎與琺瑯彩瓷從出現後至消失的情節具有若干的契合度。因此,筆者以為或可據以評估、思考風格與時尚之區隔或關聯。然而博物館開門,必然需要面對進場參觀的民眾,特別是需要通過一般語言才能和觀眾對話,所以本文以下將透過皇帝本人及其身旁者的視角,首先揭開皇帝實驗室出現的背景及其試作內涵,接著再以作品上的藍菊紋樣,追尋一段風格故事,雖然劇情零碎而不完整,卻是策展人有義務交待清楚的面向。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2 MB 下載次數:695
    格式:PDF 檔案大小:12 MB 下載次數:695
  • 展場巡禮

    香江入畫─香港名勝與實景山水畫

    陳蓓

    實景的景觀論述與藝術再現在地方身份的建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香港在十九世紀的圖像藝術中往往被描繪為一個荒蕪人煙的小島,這與英國主導的殖民敘述如出一轍─藉此凸顯英國日後的統治如何將這荒島轉化成遠東重要的商業中心和現代大都會。然而隨著戰亂和政治運動頻發,大量內地文化菁英南移香港,這些所謂的「南來文人」開始參與香港名勝的話語論述與藝術創作中,為建構香港身份提供了一種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軸的景觀敘述。本文聚焦於以香港風景為主題的山水畫,透過重構香港的景觀論述,探討寫生與實景山水畫在建構香港過程中的緊密關係,以及其在戰後歷史語境中意義的轉變;繼而分析戰後藝術家如何藉著與香港實景互動,既延續民國以來外師造化的倡導,又發展出香港獨有的水墨傳統。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92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92
  • 文物脈絡

    從故宮藏〈子犯編鐘〉談子犯的功勞與形象

    蔡哲茂

    城濮之戰(632B.C.)是春秋時期(770B.C.-468B.C.)最有名氣的一場戰爭,從此奠定了晉國(?-349B.C.)的霸權,也重挫了楚國(?-223B.C.)威脅華夏諸侯的銳氣。然而愈是有名的戰爭,對戰事描繪與傳說也就愈多。筆者認為城濮之戰的確有幾個是後世所添加的描述,並不真實,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子犯編鐘〉(圖1),器主正是城濮之戰的晉國主謀者子犯(生卒年不詳),史書記載多稱其為咎犯或狐偃,本文稱舅犯,實因子犯乃晉文公之舅。透過銘文記載,試勾勒出子犯在城濮之戰的作為與貢獻。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937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937
  • 文物脈絡

    記宋瓷髹飾

    謝明良

    本文主要是介紹近年浙江省杭州南宋皇城遺址範圍出土的塗漆宋瓷標本,並結合傳世宋瓷實例,認為以漆塗抹陶瓷瓷釉以外露胎部位的舉措,其實和汝瓷裹釉支燒只露出細小釘痕,或定瓷以覆燒技法燒成後再於無釉口沿鑲飾金屬釦邊,使得整器完全未露出澀胎的做法,可能和宋代不欲瓷胎外露的宮廷趣味有關。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623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623
  • 展示設計

    再度相逢的記憶─博物館裡的說明卡與字體

    林姿吟

    博物館裡的各式說明與展覽名稱等文字表現形式,在遊客駐足觀覽讚嘆文物之際,往往扮演著默默卻關鍵的輔助角色。本文從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於2020年推出的「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展覽開始,試圖拼出五十年來博物館前輩為展覽所製作的展品說明卡片及展覽標準字衍變,呈現出各時代的樣式風華及其背後的產業嬗遞。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62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62
  • 展示設計

    展覽接觸點─回顧「清明上河圖特展」之展示設計

    羅勝文、詹郁芳

    當代的博物館參觀體驗,可視為博物館所設計的服務體驗旅程。無論是提供官方網站查找展覽資訊,或連結數位網路社群(Facebook、Instagram等),及至博物館參觀展覽現場,民眾能在任何時刻的許多機會下接觸到展覽。博物館透過各種媒介,如:博物館官方網站、展覽文宣品、展場內的動線設計、輔助說明板及數位展件等,設計「接觸點」(Touchpoint)。本文定義展覽接觸點為展覽動線設計、展覽視覺平面設計及其衍生的訊息載體,專人/自助導覽等不列入討論。有效的展覽接觸點能清楚地傳達展覽概念,傳遞價值,豐富民眾的溝通互動體驗。本文回顧「清明上河圖特展」的展示設計,討論分析數位展件的動線設計、展覽主視覺、摺頁、Facebook、Instagram網路社群貼文、展櫃的輔助說明板等展覽接觸點,及其承載的概念與價值傳遞方式。展示訊息的展覽接觸點指引民眾留意特定的觀展重點,饒富創意的接觸點,帶給民眾豐富的互動樂趣,感受新奇、有趣、不同以往的觀展體驗。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455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455
  • 文物快閃

    新發明的古蹟─民國夏敬觀〈觀瀑圖〉

    劉宇珍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93 KB 下載次數:386
    格式:PDF 檔案大小:293 KB 下載次數:386
最後更新日期:2021-07-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