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5920
  • 展場巡禮

    封祟仙照—繪畫中神鬼形象的特色

    童文娥

    仙佛神鬼圖像,自魏晉南北朝(220-589)以來,盛極一時,名家輩出。仙佛圖像莊嚴, 具教化意義,神鬼作品可幻化無常,自由表現,各自精彩。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稱本 院)曾在 2013 年,以「神鬼傳奇」為題,展出藏品中各類神仙鬼怪作品,頗獲好評。今年 (2023),第三季書畫展正好碰到中元節,以「筆歌墨舞—神鬼篇」繪畫導賞的角度展出, 除了表現秋天颯颯涼意的元素,也集結新的選件,看看畫家,如何塑造神鬼的形象。

  • 展場巡禮

    從打鬼悍將到柔情鐵漢—談歷代圖文資料中鍾馗形象的建構與衍變

    蔡君彝

    鍾馗是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斬妖除魔大師。由於人們深信祂能驅凶避邪、鎮宅保安,因此 在中國的文學、戲曲、繪畫、宗教等領域中,處處都有祂的身影。本文將透過歷代圖文資 料,帶領大家認識這個深受喜愛的鮮活角色,了解祂如何從驅鬼用的法器,逐漸神格化、 人格化、文人化、終至丑角化的角色發展過程,並說明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 所藏鍾馗圖像如何體現鍾馗從「打鬼悍將」到「柔情鐵漢」的轉型過程,讓觀眾更了解院 藏鍾馗圖像在藝術、文化史中的脈絡。

  • 展場巡禮

    雙面的秋

    譚怡令

    秋,承接了夏日的繁盛,卻也走向冬日的凋零,兼有榮與枯的面向。在秋高氣爽之時,天 清氣朗,開闊明媚,但當眼見草木漸萎,尤其又逢煙嵐迷漫的夜晚,一片淒清,不免倍感 惆悵蕭瑟,引人愁思。色彩豐富的花木呈現了明媚歡愉的景象,賞心悅目。而景物衰頽的 情境,讓詩人詠出悲涼之意,離人借雁寄託離別、思念之情,展現蕭瑟的氛圍。秋的明媚 和蕭瑟,造就了雙面的秋,自然之美與詩情畫意則帶出了秋的雙重美感。

  • 展場巡禮

    跨界的虛擬景觀—沉浸‧故宮數位展

    游閏雅、林致諺

    近年,數位科技已觸及劇場、展覽、影廳等藝文空間,並與之快速結合。透過新媒體科技 重新詮釋文化、藝術、歷史檔案,搭建出跨界(interdisciplinary)的虛擬情境—我們或可 稱之為「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七月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 開展的「沉浸故宮—四季行旅」數位展覽,即是以「沉浸式劇場」為主軸,演繹書畫、器 物與檔案再詮釋的過程。展覽中也藉由數位裝置近距離展示院藏高解析文物檔案,並運用 當代觀眾熟悉的體感經驗,連結古代文物與現代環境,開啟跨越時空的對話。

  • 文物脈絡

    也是科技考古—乾隆朝澄泥硯研製工程始末

    嵇若昕

    唐宋時期士子熟悉的澄泥硯,至清初讀書人已漸感陌生。清高宗(1736-1795 在位)於乾 隆四十年(1775)開始關注澄泥硯,在參閱宋初張洎纂輯的《賈氏譚錄》書中記載後, 開始了澄泥硯的研製工程。皇帝率領于敏中、山西巡撫、蘇州織造等朝野大小官員與相 關匠役,從初期的摸索、實驗,成功燒製出滿意的成品後,遂一再照例成做,最後於乾隆 五十五年(1790)皇帝傳旨罷停。前後歷經十六年的時光,為今人留下不少成品,亦可謂 是一項科技考古的歷程。本文藉豐富的文獻資料,敘述研製工程進行始末,隨文配圖之文 物,不論古硯和宮中檔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藉此一併說明。

  • 文物脈絡

    淺析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對西洋琺瑯器

    胡櫨文

    二〇二二年四月起,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謎樣景泰藍」特展展出一對西洋風格瓷胎畫 琺瑯,是院藏難得一見來自西洋,同時結合畫琺瑯及內填琺瑯技法製成的作品。在 一九二四年成書的《物品點查報告》裡,稱這對作品為「洋琺瑯高足罐」,爾後,院內展覽亦沿用此一名稱,並根據其製作技法,與器底的「FRANCE」打印,說明其來自法國。然而,對於作品製作的脈絡及其於何時進入清宮等問題,所知仍極有限。本文擬就現有材料進一步研究,以作說明。

  • 文物脈絡

    來自島嶼的訊息—院藏印尼東森巴地區織品探究

    陳慧芸

    森巴島是印度尼西亞東部東努沙登加拉省的一個島嶼,隸屬於小巽他群島。這個島嶼的土 地貧瘠乾燥,但卻以出產珍貴的檀香、馬匹和獨特的伊卡織布聞名。在森巴人的傳統生活 中,織品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島上所產織品通常顏色鮮豔多彩,圖案紋飾十分豐富多樣, 反映了島上民族的文化與傳統。由於森巴島在航海路線上佔據重要地位,當地織品的造型 因此反映了印度、伊斯蘭文明及與歐亞大陸來往的影響。20 世紀初期的荷蘭殖民時期,當 地人們開始以商業化的方式對外進行織品貿易,織品在當地的角色逐漸改變,重塑了新的 社會功能。本文依據研究印尼森巴島東部地區織品文化的社會人類學者著述,並以國立故 宮博物院藏森巴島織物為例,探討這些特殊的島嶼織物所蘊藏的豐富文化訊息。

  • 文物脈絡

    「昊天有命,眷我皇清」—談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的繪製意圖

    陳欣襄

    清代宮廷畫家徐揚(1712 ∼約 1779)所繪的〈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大型長卷,雖以「日 月合璧、五星聯珠」為名,卻不意在表現此天文異象,而是以大篇幅描繪人民於新年元旦 的日常生活,展現了乾隆皇帝聖治下的盛世景象。本文從乾隆皇帝(1736-1795 年在位) 於寶親王時期所撰的〈九符〉談起,試探「合璧聯珠」對於乾隆帝的意義,再回歸到作品, 解釋徐揚如何在不觸及天文禁忌的情況下,透過畫作內容的選擇、視角呈現的調整、構圖 與氣氛的經營等,結合「人事」與「天文祥瑞」,完成符合皇帝心意的〈日月合璧五星聯 珠圖〉。

  • 故宮掌故

    回顧與整理—故宮南院的選址歷程評析

    林家豪
  • 美學設計

    排版設計的取與捨—淺談《故宮文物月刊》的編輯風格與轉變

    蔡純純
  • 文物快閃

    阿哥養成番外篇—康熙皇帝《庭訓格言》的生活叮嚀與經驗傳承

    葉淑慧
  • 保存修護

    關於織品修復師的幾個問題—從院藏清〈煙荷包〉談起

    蔡旭清

    織品的保存與修復是相當複雜的課題,因為其有機材質在歷史時間軸中很難被保存下來, 在面對文物時,第一時間進行織物的分析與鑑別,是織品修護師首要的工作。因此需要許 多專業知識,不論是纖維成分與加工、染料與染整技術、工藝製作結構,以及附加在面料 上的副料配件等,經常使用高倍顯微放大鏡來輔助觀察織物組織的分類與結構,但此工具 僅能獲取屬於織物組織的織造方法等物理性答案,若想了解染料的成分內容,便需進一步 進行科學分析。本篇解構了院藏清〈煙荷包〉的纖維材料、織法以及其製作工藝結構,將 此件荷包確定為納錦。藉由蒐集檢視荷包內部粉碎物,推測其僅為裝飾用途。工藝製作的 凹折與使用配戴時的摩擦,是造成內襯纖維粉碎裂化的主因。荷包下緣黑色縫線的劣化, 則可能是染色的黑色染料含鐵或使用鐵為媒染劑的結果。期待未來透過科學分析,能做進 一步釐清。

  • 保存修護

    柿事平安—觀海堂藏書《脉經》柿紙書套之修護

    高宜君

    國立故宮博物院(下簡稱本院)具有代表性的善本莫過於清宮收藏《永樂大典》、《四庫 全書》等卷帙浩繁的古籍,除此尚有清末藏書家楊守敬購求的珍稀圖籍,其中包括中國、 日本、朝鮮刊行之珍貴抄本與醫書。在這批古籍中,筆者發現有多部觀海堂藏書,使用柿 染紙製做保護書冊的書衣或裝具,透過本次修護文物的契機,本文欲探究其材質特性,了 解紙張材料的多樣面貌,進而研擬妥善的修護方式,並探索如何製作不易暈染之紙。

  • 保存修護

    藏品害蟲小檔案—書蝨

    楊若苓

    書蝨(booklice)因常於舊書、紙張周圍被發現得名,雖名為「蝨」,卻不會吸血,主要以 黴菌、穀類、昆蟲殘肢和澱粉物質為食。體型微小纖弱的牠,是環境指標害蟲,代表環境 中有局部濕度偏高、甚至發黴的情形,需進行檢視及處理。若放任致使其族群數量暴增, 可危害藏品種類相當廣泛(涵蓋動、植物材質)。書蝨會隨著人為活動傳播,抗藥性的產 生更使其防治日趨困難,是以需小心防患於未然。

  • 展場巡禮

    開箱清代皇室教育—「阿哥養成記」展覽介述

    葉淑慧

    寒窗苦讀無人知,似乎是古今莘莘學子刻苦求學的生活寫照。不過,生長在皇宮裡、含著 金湯匙出生的滿洲皇族子弟,也需要接受嚴格的文武教育。他們的學習生活,似乎也不如 想像中輕鬆呢。 阿哥(滿語: ,轉寫:age),是清代對近支宗室子弟的稱呼。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受到 儒家文化影響,開始重視阿哥們的教育,培養未來皇位繼承人及國家治理人才,使滿族政 權得以長久鞏固。然而,清代皇族阿哥們的學生生活究竟是如何度過?他們課堂上的學習 內容又有些什麼?誰是長伴阿哥讀書的師長,及他們受用一生的恩師呢?對阿哥們有什麼 樣的影響?

  • 展場巡禮

    《江南各道府圖表》的初步研究

    盧雪燕

    從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典藏的二十一萬餘冊(件)古籍之中,精選展件,規 劃展出,即「院藏善本古籍選粹展」,與「集瓊藻—院藏珍玩精華展」、「敬天格物— 院藏玉器精華展」,或是「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 等展覽性質類似,都是故宮常設例行展之一。不過與器物、書畫類不同的是,近期古籍類 例行展,除導賞典藏精華之外,往往別設一次要展題,相關展件挑選、單元訂定、展場設 計,大皆依次題之不同而所不同,因此,雖說是例行展,但每次展出,也好似一小型特展。 本文主述的《江南各道府圖表》(一冊),即繼去(2022)年「梵筴與經摺」專題之後, 本年(2023)八月最新推出的「彩繪圖籍」1 古籍例行展,第二單元:「彩繪大地—古代 地理圖籍」的重要展件之一。該書冊包含「圖」與「表」,圖繪色彩豔麗,內容豐富,是 極為典型的山水畫地圖,而表的部份則直欄墨書,四周雙邊,版心黑口,對向雙魚尾,與 傳統雕版印刷書籍版式無異,兩相結合,有如今日的大型彩色繪本圖文書一般。

  • 展場巡禮

    國寶道教繪畫─傳宋馬麟〈三官出巡圖〉賞析

    蔡君彝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自 2020 年第一季起,特闢專室推出「國寶聚焦」系列 展覽,每一季選展一件被文化部評定為國寶的書畫名品深入解析,讓來訪民眾隨時都有機 會欣賞本院數量高居全國之冠的國寶級收藏。今年第三季展期適逢「神出鬼沒」的中元節。 為此,本次「國寶聚焦」展覽特別應景地選展(傳)宋馬麟(約1180-1256後)〈三官出巡圖〉 這張巨幅道教繪畫,讓觀眾飽覽畫中造型變化萬千的神鬼精怪,也讓信眾可以順道 慶祝畫中道教神仙「地官」在中元節的生日。本文將帶領大家認識這張精彩的國寶繪畫, 先介紹悠久的三官信仰、解析畫作的內容、構圖與風格、推敲畫作的創作與觀覽情境,從 中國藝術史、道教信仰文化的雙重角度對作品進行導賞。

  • 展場巡禮

    「包羅萬象—院藏亞洲織品展」策展經緯

    賴芷儀

    織品從來不只是一門技術成果,不論是從嬰孩誕生時的襁褓背巾、新人結婚時的頭紗禮 服、到臨終葬儀時的壽衣棺被,人的一生與織品緊密相依。從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人們因 應各種天然條件與資源,利用不同的文明技術,發展出各種特色織物。這次「包羅萬象— 院藏亞洲織品展」的全新換展,有別與以往以織品的技法及地域特色為單元,改以織品的 使用文化脈絡為觀點,分別從織品的物質功能、社群關係、精神象徵等面向,精選兩檔逾 百件故宮典藏展件,展出「包覆與盛物」、「裝飾與辨識」、「護佑與祝福」三個主題, 希望能夠引領觀眾親近與思索織品的精美工藝與設計功能,呈現織物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多 元面貌及豐富意涵。

  • 文物脈絡

    充滿力量的「女力爆發」—《北宋志傳》、《楊家將演義》的穆桂英與楊門女將

    許媛婷

    歷史上,提到女性上戰場殺敵的代表性人物,大部分人會直覺想到「花木蘭」。雖經後代 學者探根究底,最新研究推測五世紀時的花木蘭應非漢人血統,更有可能是民族性剽悍勇 猛的北魏鮮卑拓跋部人,既使如此,後世依舊傳誦不絕。事實上,除了花木蘭之外,傳 說出現在十世紀宋遼戰場上的女子「穆桂英」,則更為人津津樂道。因為由她所帶動的女 性力量,並非是單獨的「一」,而是凝聚而成的「一群」(楊門女將)。此種出自小說家 筆下的「女力爆發」,有其真實性,但有更多的想像成份。本文嘗試理解,在這個女力故 事源起與發展下,對現代的我們又將帶來何種啟發﹖

  • 文物脈絡

    清代諡號「文正」的名臣

    陳龍貴

    賜諡,賜予諡號,又稱「易名之典」,是古代皇帝賜予大臣的身後殊榮。清代大臣、重臣, 以及我們熟知的名臣,不知凡幾,得諡者,滿不過千;而其中諡號「文正」者,僅得八名。

每頁筆數:20
頁次:1/29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