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卷期總覽

第22卷第3期

  • 清國史館人表屬辭則例──兼介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國史館檔大臣年表

    馮明珠 清國史館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成為常設機構後,一本歷代官修史書的傳統,以紀傳體開始纂修有清一代國史,並一直運作到清亡,從未中斷,因而完成了豐富的史冊,包括歷朝本紀、各類人物傳記、宗室王公文武大臣年表,以及各種志書等。這些紀、傳、表、志史冊,有的已經纂修完成,進呈御覽,成為一部繕本舊籍;但大部份仍以稿本形式,被保存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檔案庫房中,稱之為「史館檔」。本文即針對清國史館纂修的〈直省總兵大臣年表〉、〈直省提督大臣年表〉、〈直省駐防將軍都統年表〉、〈直省駐防副都統年表〉、〈滿洲八旗都統副都統大臣年表〉、〈護軍統領大臣年表〉、〈前鋒步軍統領大臣年表〉、〈侍衛處鑾儀衛大臣年表〉、〈漢軍八旗都統副都統大臣年表〉、〈蒙古八旗都統副都統大臣年表〉、〈內閣大臣年表〉、〈直省總督大臣年表〉、〈直省巡撫大臣年表〉、〈部院大臣年表〉等十四種文武大臣年表進行研究,論述年表的纂修方法;定義表中對官員任免陞騭所用之「屬辭」;推考各表成稿時間;論介編纂群史官;並將之與《清史稿‧大臣年表》進行比較,評述其得失;也附帶介紹這批珍貴而重要的史冊檔案,提供日後有意纂修大臣年表者參考之用。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335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335
  • 唐寅仕女畫的類型與意涵──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曠古沉哀

    馮幼衡 唐寅(1470-1523), 字伯虎, 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蘇州吳趨里人, 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明四大家。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中試應天府第一名解元。翌年,伴同江陰徐經北上會試,不幸意外捲入一場因朝廷內鬥而衍生的科場舞弊案,因而受累被革黜,從此絕意仕途,終其一生遂致力於繪事,並以繪畫為生。
    唐之一生流連詩酒,縱情聲色,自刻有「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之印。或許就因為他與青樓女子往來密切,使得他的仕女畫成就不在山水之下。與他同時代的吳偉亦長於以青樓女子為題材的仕女畫,且曾影響唐寅。但唐終於發展出屬於自己較為豐富的仕女畫面貌,而且不論工筆與寫意,俱有其多層次的意涵。屬工筆者長於歷史與議論,甚至隱含自身的投影,可謂擺盪於古典與當代,真實與虛妄之間,諷諭兼自嘲,態度雖玩世不恭,筆下卻是一絲不苟的精工洗鍊。屬寫意者則更富創意,他首開風氣將閨怨詩的傳統融入仕女畫中,使畫中仕女成為他畢生所受苦痛不平的代言人,通過他的文學素養與想像力,使得仕女畫終於在裝飾與以色娛人之外,成為文人抒情達意的詩篇,這是唐寅歷史性的成就。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91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91
  • 晚明清初倣古器的作色──以銅器、玉器為主的研究

    楊美莉 中國古代的銅器、玉器,由於其不易腐朽的材質特性,使他們能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即被選擇作為象徵「恆久」的禮器素材,其諸多「古」的特質均成為以後各代倣古者從中抽取的資源,色澤是其中極重要的特質之一。器物的色澤在晚明清初成為鑑古、賞古、倣古者必然注意的現象,尤其是古銅器表面的銹色,古玉器的沁斑等,均成為「古」的指標之一。
    本文嘗試從晚明清初(十六至十七世紀)的文本資料中整理出當時人的「古色」觀,探討主導倣古作色的知識背景,以及在作色技術上的發展,並利用顯微鏡觀察作色的實例,了解當時此一技術實際操作的情形。以褐色(臘茶色)為主的「古色觀」,在當時主導整個倣古作色的風潮,相應於此一風潮所發展出的作色法,有「寒法」與「煴法」二種,前者作法較簡單,惟作出的色層清楚,色感略嫌呆滯;後者工序較繁複,惟所作出之色與器表幾乎融為一體,見不出色層,呈色透明而富於質感,是晚明清初較為講究的倣古匠人常用的方法。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71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71
  • 與太陽有關的神──野豬

    林巳奈夫 從河姆渡遺址第四層,發現了刻劃著背負同心圓天體的鳥或野豬的圖像。若說鳥運送的同心圓天體是太陽的話,那麼軀體上刻劃同心圓的野豬,不也是背負太陽的野豬嗎?四方形的陶缽上,刻劃著腹部有同心圓的野豬圖像,其眼睛也是以大的同心圓表示的,且帶有光芒,此也意味著野豬的眼睛變成太陽了。而每天從東邊的天空運行到西邊的天空的太陽,是如何回到東邊的呢?漢代的傳說中記載著,有十個太陽,從扶桑樹枝上,一天一個太陽運行到西邊,然關於回程的事情卻沒有記載了。因為太陽的運行是有順序的,因此每一個太陽一定要在十日之內,從西邊回到東邊的出發點。十日一次,要花一天的工夫作回程旅行,並不是容易的事。沒有交通工具,加上太陽從天空下降至地面的着落點,多半是在原野?或森林?那樣的地方,能夠找到的,大概就是野豬了。因此,若要利用交通工具的話,自然想到的就是野豬了,古時候的人也應該是這樣思考的罷。若走陸地回去的話,野豬應該會走獸路(與「道路如禽鹿徑」有相通之處。《三國志.魏書》三十卷,東夷倭人傳,對馬國條)河姆渡文化的人們經常狩獵,因此對這樣的事情是相當清楚的,而夜路是暗的,借太陽安在眼睛上,當頭燈使用。
    較之河姆渡文化晚,約紀元前四千紀左右,在揚子江北岸的凌家灘文化,有腦筋聰明的人,相信野豬不是走地面將太陽送回東邊的,而想像野豬是具有鳥翅膀的,經由空中回去的。如此既不受到地上的道路所約束,也少巔跛。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良渚文化的野豬玉雕,沒有腳,臀部上方刻劃有一個將鳥羽的一部分收納在方形之物內的圖案,類似的表現也見於同文化的三叉形器等上,此一方形之物表示的是,收納飛行工具的小箱子,相信用此可以飛行空中。
    良渚文化也有僅表現河姆渡文化的野豬頭的軟玉作品、或將幾個野豬頭浮雕排列在玉璜或玉環上的作品(蚩尤環)。這些野豬頭圖像,沒有腳、僅有卷成龍形的軀體。正是此時期,中國的南北開始交流,南北共通的遺物也出現了。眾所皆知的,北方紅山文化的所謂「豬龍」,是帶有大眼睛的野豬頭的卷曲龍,而此一形像,想來也是從良渚文化背負太陽的野豬移植過來的。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395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39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