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13
  • 文物脈絡

    趙左對董其昌畫學的實踐

    高明一

    趙左與董其昌關係緊密,為人所知。本文進一步論述趙左幫董其昌代筆的時間,以及摹製 古畫的例證。趙左繼承董其昌南北宗的山水畫論,以及文人畫史觀。透過分析趙左畫作與 董其昌論畫文字,亦可推測董其昌南北宗畫論與文人畫史觀的形成時間。

  • 文物脈絡

    圖像的血統—院藏〈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的紋飾解謎

    林宛萱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的「亞洲織品展」為常設展覽,從二〇二一年七月開始以嶄新的 形貌再次登場,每六個月由不同的策展人,為觀眾帶來系列性的亞洲織品介紹,主旨在 認識典藏,以及如何欣賞「織品」這類文物。織品表面常有著既豐富又迷人的圖像與紋飾, 它們往往是識別出使用者族裔、身分或使用情境的關鍵之一,有時也暗含被遺忘的時代訊 息,好比當時的商業脈動或流行時尚。南部院區去年度(2022)展出數件印度為歐洲市場 設計的繪染布,正蘊含了鮮為人知的多元文化內涵,是絕佳的觀察案例。謹以此文和讀者 分享一件個案—〈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的圖像,追溯其可能的形式來源與文化 傳統,同時思考其定年問題。

  • 文物脈絡

    淺談馬少宣款內畫鼻煙壺及其作者

    申亮、王鑫

    馬少宣款內畫煙壺普遍被認為是由晚清至民國的內畫藝術名家馬少宣(1867-1939)本人 所做。然而近幾年的相關研究顯示該名款下可能包含了多位家族成員的作品。本文通過文 獻與實物對照,探討了馬家內畫體系和馬少宣款的形成,著重分析馬家內畫較少提及的人 物—馬光宇和馬紹先,並對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馬少宣款鼻煙壺的真正作者進行了推斷。

  • 保存維護

    故宮展廳燈光優化座談紀實

    黃雯瑜

    博物館具有文物保存條件之要求,特別是典藏古代美術品為主的館舍,展品照度受到嚴格 的限制,如何在照度的限制下兼顧觀者的視覺感受,是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稱本院)及 同類型博物館所共同面臨的課題。在顧及文物保存的條件之下,進一步透過燈光照明設 計,打造舒適而穩定的觀展空間,引導觀眾欣賞作品,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傳達展品 的魅力,是博物館努力的終極目標。本院邀請建築師尾崎文雄先生及東京國立博物館上席 研究員木下史青先生兩位日籍燈光專家來院提供相關建議,期能打造對觀眾更優質的觀展 環境。

  • 保存維護

    博物館展示照明實務交流—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為例

    翁誌勵

    如何兼顧文物保存與展示效果,長久以來都是各大博物館必須面對的課題。畢竟有機材質 文物受光照將產生不可逆的傷害,展示時的照度必須受到限制,也因此展示效果可能受到 影響。近年來隨著新光源與新燈具的問世,博物館展示照明進入新的篇章。國立故宮博物 院於 2023 年 4、5 月陸續邀請兩位日籍燈光專家:展示空間設計師尾崎文雄,以及木下史 青研究員蒞臨指導,先後至南、北院區展廳實際場勘,並與本院同仁座談分享心得。本文 試著從兩位專家的座談會議中,綜整出展廳燈光配置、展櫃玻璃影響、以及照明設備保養 維護等三方面議題,並以南部院區展廳現況作為實例說明,一方面印證專家們的心得與本 院實務作法,同時作為本次座談會後的參考。兩場燈光交流座談確實讓同仁獲益良多,也 期許本院展示照明設計更臻完善,以達到國際博物館的一流水準。

  • 保存維護

    淺談書畫卷軸夾口的修護—以院藏宋蘇漢臣畫趙孟頫書〈萬國朝宗圖〉卷為例

    施雯文

    夾口,又名串口或馬口,為裝裱書畫掛軸和手卷之頭尾兩端開口,其作用為包覆天地桿, 使卷軸能妥善收捲及懸掛展示。夾口直接與天地桿木料連接,不僅承載掛軸向下的重量, 又因直接與木料連接,脆化、磨損和斷裂為夾口常見的損傷。本文試以日本修護用楮皮紙 於夾口內部加強結構,不僅恢復夾口的功能,亦保留原裱料紋樣,進而降低修護材料所造 成的過多干預。

  • 數位典藏

    初探國立故宮博物院資料開放之界限

    毛舞雲

    自我國推行開放資料(open data)政策以來,許多典藏機構已陸續響應,國立故宮博物院 (以下簡稱故宮)也不例外。故宮在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的豐碩成果下,2013 年開始設立 Open Data 專區,積極響應開放資料政策。但在開放資料的同時,吾人亦應思考的是:對 典藏機構而言,是否有什麼重要權益隨著資料開放被犧牲了?這些被犧牲掉的權益該如何 彌補?開放資料是否應有其界限?鑑於討論典藏機構開放資料政策之專文已多,故本篇不 再贅述,而就開放資料所致之挑戰及可能因應之道,以歐洲及美國之國家型典藏機構為借 鑒,加以探討。

  • 活動紀實

    「魔法與自然崇拜—凱布朗利博物館亞洲典藏賞析」演講紀實

    蔡昕容

    凱布朗利─賈克─席哈克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Jacques-Chirac,以下稱凱布朗利博物 館)坐落於法國巴黎,以典藏及推廣非洲、亞洲、美洲及大洋洲的原創文物,融合當代經 典與常民藝術為館藏特色。從 2019 年開始,凱布朗利博物館陸續在臺鉅獻了幾個精彩的展 覽,分別是 2019 年底展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的「TATTOO 刺青—身之印」、2020 年於國立 故宮博物院(以下稱本院)南部院區展出的「面具精品展」,以及 2022 年在臺南市美術館, 廣受歡迎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均呈現出該館重視文化間交流對話的特質。 今年(2023)二月,本院偕同法國在臺協會、法國藝文推廣總署,邀請法國凱布朗利博物 館典藏部亞洲組組長,同時也是「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的策展人—Julien Rousseau 先生 帶來專題演講。Julien Rousseau 先生以「魔法與自然崇拜」為題,解析凱布朗利博物館的亞 洲典藏,本文謹此紀錄,與讀者共享。

  • 文物快閃

    那一晚「東江米巷」的暗夜惡火—十八世紀朝鮮使節在會同四譯館的驚魂夜

    許媛婷
  • 展場巡禮

    封祟仙照—繪畫中神鬼形象的特色

    童文娥

    仙佛神鬼圖像,自魏晉南北朝(220-589)以來,盛極一時,名家輩出。仙佛圖像莊嚴, 具教化意義,神鬼作品可幻化無常,自由表現,各自精彩。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稱本 院)曾在 2013 年,以「神鬼傳奇」為題,展出藏品中各類神仙鬼怪作品,頗獲好評。今年 (2023),第三季書畫展正好碰到中元節,以「筆歌墨舞—神鬼篇」繪畫導賞的角度展出, 除了表現秋天颯颯涼意的元素,也集結新的選件,看看畫家,如何塑造神鬼的形象。

  • 展場巡禮

    從打鬼悍將到柔情鐵漢—談歷代圖文資料中鍾馗形象的建構與衍變

    蔡君彝

    鍾馗是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斬妖除魔大師。由於人們深信祂能驅凶避邪、鎮宅保安,因此 在中國的文學、戲曲、繪畫、宗教等領域中,處處都有祂的身影。本文將透過歷代圖文資 料,帶領大家認識這個深受喜愛的鮮活角色,了解祂如何從驅鬼用的法器,逐漸神格化、 人格化、文人化、終至丑角化的角色發展過程,並說明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 所藏鍾馗圖像如何體現鍾馗從「打鬼悍將」到「柔情鐵漢」的轉型過程,讓觀眾更了解院 藏鍾馗圖像在藝術、文化史中的脈絡。

  • 展場巡禮

    雙面的秋

    譚怡令

    秋,承接了夏日的繁盛,卻也走向冬日的凋零,兼有榮與枯的面向。在秋高氣爽之時,天 清氣朗,開闊明媚,但當眼見草木漸萎,尤其又逢煙嵐迷漫的夜晚,一片淒清,不免倍感 惆悵蕭瑟,引人愁思。色彩豐富的花木呈現了明媚歡愉的景象,賞心悅目。而景物衰頽的 情境,讓詩人詠出悲涼之意,離人借雁寄託離別、思念之情,展現蕭瑟的氛圍。秋的明媚 和蕭瑟,造就了雙面的秋,自然之美與詩情畫意則帶出了秋的雙重美感。

  • 展場巡禮

    跨界的虛擬景觀—沉浸‧故宮數位展

    游閏雅、林致諺

    近年,數位科技已觸及劇場、展覽、影廳等藝文空間,並與之快速結合。透過新媒體科技 重新詮釋文化、藝術、歷史檔案,搭建出跨界(interdisciplinary)的虛擬情境—我們或可 稱之為「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七月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 開展的「沉浸故宮—四季行旅」數位展覽,即是以「沉浸式劇場」為主軸,演繹書畫、器 物與檔案再詮釋的過程。展覽中也藉由數位裝置近距離展示院藏高解析文物檔案,並運用 當代觀眾熟悉的體感經驗,連結古代文物與現代環境,開啟跨越時空的對話。

  • 文物脈絡

    也是科技考古—乾隆朝澄泥硯研製工程始末

    嵇若昕

    唐宋時期士子熟悉的澄泥硯,至清初讀書人已漸感陌生。清高宗(1736-1795 在位)於乾 隆四十年(1775)開始關注澄泥硯,在參閱宋初張洎纂輯的《賈氏譚錄》書中記載後, 開始了澄泥硯的研製工程。皇帝率領于敏中、山西巡撫、蘇州織造等朝野大小官員與相 關匠役,從初期的摸索、實驗,成功燒製出滿意的成品後,遂一再照例成做,最後於乾隆 五十五年(1790)皇帝傳旨罷停。前後歷經十六年的時光,為今人留下不少成品,亦可謂 是一項科技考古的歷程。本文藉豐富的文獻資料,敘述研製工程進行始末,隨文配圖之文 物,不論古硯和宮中檔皆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藉此一併說明。

  • 文物脈絡

    淺析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一對西洋琺瑯器

    胡櫨文

    二〇二二年四月起,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謎樣景泰藍」特展展出一對西洋風格瓷胎畫 琺瑯,是院藏難得一見來自西洋,同時結合畫琺瑯及內填琺瑯技法製成的作品。在 一九二四年成書的《物品點查報告》裡,稱這對作品為「洋琺瑯高足罐」,爾後,院內展覽亦沿用此一名稱,並根據其製作技法,與器底的「FRANCE」打印,說明其來自法國。然而,對於作品製作的脈絡及其於何時進入清宮等問題,所知仍極有限。本文擬就現有材料進一步研究,以作說明。

  • 文物脈絡

    來自島嶼的訊息—院藏印尼東森巴地區織品探究

    陳慧芸

    森巴島是印度尼西亞東部東努沙登加拉省的一個島嶼,隸屬於小巽他群島。這個島嶼的土 地貧瘠乾燥,但卻以出產珍貴的檀香、馬匹和獨特的伊卡織布聞名。在森巴人的傳統生活 中,織品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島上所產織品通常顏色鮮豔多彩,圖案紋飾十分豐富多樣, 反映了島上民族的文化與傳統。由於森巴島在航海路線上佔據重要地位,當地織品的造型 因此反映了印度、伊斯蘭文明及與歐亞大陸來往的影響。20 世紀初期的荷蘭殖民時期,當 地人們開始以商業化的方式對外進行織品貿易,織品在當地的角色逐漸改變,重塑了新的 社會功能。本文依據研究印尼森巴島東部地區織品文化的社會人類學者著述,並以國立故 宮博物院藏森巴島織物為例,探討這些特殊的島嶼織物所蘊藏的豐富文化訊息。

  • 文物脈絡

    「昊天有命,眷我皇清」—談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的繪製意圖

    陳欣襄

    清代宮廷畫家徐揚(1712 ∼約 1779)所繪的〈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大型長卷,雖以「日 月合璧、五星聯珠」為名,卻不意在表現此天文異象,而是以大篇幅描繪人民於新年元旦 的日常生活,展現了乾隆皇帝聖治下的盛世景象。本文從乾隆皇帝(1736-1795 年在位) 於寶親王時期所撰的〈九符〉談起,試探「合璧聯珠」對於乾隆帝的意義,再回歸到作品, 解釋徐揚如何在不觸及天文禁忌的情況下,透過畫作內容的選擇、視角呈現的調整、構圖 與氣氛的經營等,結合「人事」與「天文祥瑞」,完成符合皇帝心意的〈日月合璧五星聯 珠圖〉。

  • 故宮掌故

    回顧與整理—故宮南院的選址歷程評析

    林家豪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的選址經過,外界總是霧裡看花,不解當時為何選定落腳嘉義縣太保市;然而,故宮為何要籌設分院?甄選標準的決定是如何形成的?有多少機關申請提案?甄選結果如何拍板定案?前述總總,皆讓人感到困惑,然經爬梳存留資料脈絡,即可清晰地掌握。

  • 美學設計

    排版設計的取與捨—淺談《故宮文物月刊》的編輯風格與轉變

    蔡純純

    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定期出版的刊物之中,《故宮文物月刊》堪稱發行最廣,且曾於 2019年榮獲國家圖書館頒發「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知識傳播獎之藝術學門期刊第二名;更於近三年 —2020 至 2022 年榮獲長期傳播獎藝術學門第二名,為國內知名博物館的藝術期刊。內容主要介紹故宮典藏文物,早期以展覽、國內外藝文活動及文物知識為主,隨著時代演變,更擴增收錄有關博物館教育推廣、他山之石、保存修護、展示設計、新媒體藝術等多元主題。本文希望透過《故宮文物月刊》說明當文物從實物變成眼見讀物時,如何呈現器物類、書畫類及圖書文獻類這些不同類型的圖片與文字編排,以利讀者在文物的知識與美感之間,適度取得閱讀上的平衡。

  • 文物快閃

    阿哥養成番外篇—康熙皇帝《庭訓格言》的生活叮嚀與經驗傳承

    葉淑慧
每頁筆數:20
頁次:5/3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