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古蓼國: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鄝公銅器談起
張莅
傳世文獻載兩周時期曾存在蓼國,據歷史地理考證,地望有三,分別為河南唐河的妀姓蓼、河南固始的姬姓蓼以及安徽的偃姓舒蓼。在東周政治版圖面臨重整變化之時,蓼成為楚國附庸,文獻中只留下三蓼陸續被滅的紀錄,關於蓼國的文化面貌和人員狀況,皆付之闕如,幸而近年陸續可見蓼國銅器,古蓼國的歷史蹤影也漸漸明朗。本文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鄝公(并殳)鼎〉、〈鄝公(并殳)缶〉出發,透過《左傳》所載蓼國被滅史事建構背景,結合目前可見的出土材料,初步了解蓼國的具體史迹和與他國的交流情形,以及所呈現的銅器風格。再由新興器類發展的脈絡,觀察兩件鄝公銅器的年代序列和形制特色,其自名「湯鼎」和器形為浴缶的類型,處於奠定此類成套水器用具的春秋中晚期,且主要集中於南陽盆地。本文除增補蓼國史料,探究院藏兩件鄝公□作器所屬國別和地理位置,也由小國文化群聚發展的觀點,重新認識滅國文化於楚系青銅器形成過程中的角色,再思青銅器區域風格的文化從屬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