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13
  • 博物思惟

    博物館分享資源、開放參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開發的兒少出版品為例

    林慧嫻

    書籍的歷史源遠流長,向來是讀者建構知識、探索人生奧義的最佳工具,出版界因而有「我 閱讀,故我存在」(“I read, therefore I am.”)之語,以彰顯書籍對於自我探索的重要性。博 物館出版之書籍則記錄、演繹博物館典藏、展覽、研究、文物保存修復、教育推廣、行銷 等各種專業運作,除公開相關資訊,也同時展現博物館專業、開放、可親近的形象,並讓 讀者藉由閱讀充實自我、深入探索博物館,繼而與博物館建立長遠的關係。其中,兒少出 版品更是開發年輕觀眾及營造博物館可親形象的最佳工具。

  • 博物思惟

    研究、教育與詮釋—博物館的三位一體

    鄭邦彥

    「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是 2024 年國際博物館 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 2024 IMD)的主題,邀請我們重新思考「教 育」與「研究」的內涵,重申博物館是一個作為促進學習、探索和文化理解的動態場域。 此主題看似八股,其實不然,因為博物館如何以藏品為核心,透過研究、教育與詮釋—三 位一體的關係,共創「以知識分享超越障礙,以創新結合傳統的未來」並不容易,處處充 滿挑戰。

  • 博物思惟

    國際博物日主題軌跡:博物館教育—以「夏日親子藝術月:時空探險家」為例

    羅楷盛

    2024 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簡稱 IMD)以「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 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為題,呼應聯合國所訂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闡明所有博物館於教育與建立多元平權環境的重要性。本文以國 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2023 夏日親子藝術月:時空探險家」(以下 簡稱親子月)所策劃之活動為例,茲就「主題討論」、「老故宮,親子數位新體驗」、「教 育活動中的平權設計」、「結語與展望」進行討論,亦記錄本企劃作為後續活動參考。

  • 博物思惟

    從參觀、參與到創造—談故宮南院博物館日永續發展教育

    詹郁芳、羅勝文

    甫於 2022 年通過之博物館新定義,揭示「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將成為重要議題,本文參考 Garthe 及其他學者主張,提出 ESD 應置於博物館展覽及 教育推廣計畫之核心,藉由多元活動設計喚起觀眾對永續發展的認同,引起行動並共同實 踐循環經濟。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下稱故宮南院)2023 博物館日教育活動計 畫為例說明博物館 ESD 概念,該活動運用既有資源為教育推廣媒材,不僅降低經費且針對 文宣囤積困境提出可依循之途徑,並藉由「線上永續生活行動」與社群合作,為公眾的未 來及其創造提供話語權。ESD 重要角色為觀眾,博物館應視為共創價值的伙伴,相信教育 計畫中的共創設計,將是未來持續觸發公眾參與行動的關鍵。

  • 展場巡禮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唐顏真卿〈書爭坐位帖墨拓本冊〉與其「篆籀氣」

    方令光

    〈爭坐位帖〉是顏真卿(709-785)的作品。自米芾(1051-1108)指出此帖書法充滿「篆籀氣」 以後,它就以行書融合篆、籀書的筆法著名於世。相較於其它時代更早與更晚近的拓本, 可發現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唐顏真卿〈書爭坐位帖墨拓本冊〉很有意識地增衍出許多具有「篆 籀氣」的線條。這種現象說明該冊極可能是翻刻本,它印證米芾說法的影響力,並反映世 人對〈爭坐位帖〉書法風格的既定印象。

  • 展場巡禮

    甘露之海—藏人飲茶的歷史與源流

    賴芷儀

    藏人喜好飲茶,將芬芳的茶飲譽為天界甘露,藏諺有云:「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 另一句則說:「可以一日無鹽,不可一日無茶」,皆顯示茶在藏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中 國漢地的飲茶文化與習俗透過使臣與貿易的陸路傳播,使茶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也發展 出了獨特的熬茶文化與具有地方特色的飲用方式。蒙藏民族酷嗜的奶茶在清代深入宮廷生 活,清代帝后的宮廷祭儀與日常生活中仍保留飲用奶茶的慣習,為宮廷生活與賞賜蒙藏高 僧和朝貢使臣打造了精美獨具特色的奶茶具流傳於世。

  • 文物脈絡

    關於所謂米粒瓷

    謝明良

    本文是想談談在坯胎透雕紋樣之後通體施釉,故而在光照下鏤空無胎、只以釉填平紋樣透 亮的這類俗稱「米粒瓷」的陶瓷器。從清宮造辦處檔的記事看來,景德鎮官窯所燒造的在 器坯鏤空處施釉糊平的裝飾,有可能稱做「漏花」。長久以來,西方陶瓷史著作咸認為中 國漏花飾陶瓷,是受到西亞陶藝的啓發而出現於十八世紀。本文則是省思中國考古遺址出 土的疑似同類標本,試著予以定位,想像中國漏花技藝或可上溯隋至初唐時期。

  • 文物脈絡

    哪來的新官?小人物劉志賢的終局之行

    蔡承豪

    在識字率不高、缺乏現代戶政制度以及人人皆可自行書寫的自媒體時代,小人物的歷史要 能夠進入文字的系統,常需相當的機緣。因牽涉犯罪或抗官事件,事主所被留下的「供 詞」,雖往往僅是寥寥數言,卻得讓後人略得一探小人物的歷史足跡,並得窺見大時代的 吉光片羽。

  • 文物脈絡

    乾隆十三年本〈清院本漢宮春曉圖〉鹵簿初探

    浦莉安

    〈清院本漢宮春曉圖〉為乾隆十三年(1748)由宮廷畫家周鯤、張為邦、丁觀鵬、姚文瀚 合筆繪製之作。全卷採西洋透視技法,殿宇樓閣、山水樹石、仕女人物均刻劃精細、賦彩 清麗。卷長超過兩千公分,場景恢弘壯闊,是本院典藏的清代漢宮春曉作品中尺幅最長 者。在其卷首處,繪有同類畫題鮮見的鹵簿陣仗,十分特殊,本文即是針對此鹵簿圖像進 行探究。

  • 文物脈絡

    淺談清代官窯荷葉蓋罐及其在祭祀中的應用

    王鑫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兩隻光緒款白釉荷葉蓋罐,樣式傳承久遠,造型栩栩如生。此類蓋罐 作為酒尊使用,器型雖不見於《皇朝禮器圖式》,卻得以反覆燒造,成為一款重要的瓷質 祭器。本文即以此器為線索,貫穿介紹它所出現的祭祀場景,並探討它與其他祭祀用酒尊 之間的搭配關係。

  • 文物快閃

    診療活動的戲劇張力—細膩詼諧的〈炙艾圖〉

    邱士華
  • 展場巡禮

    清道光帝遷陵風波—以院藏圖檔文獻為中心

    鄭永昌

    陵寢,作為中國傳統帝王崩逝後入葬之處,從秦始皇陵開始,經歷千餘年,到清代愈趨成熟, 也愈益考究;圍繞著帝陵周邊修築的墓葬群,更形成一系列的皇家陵園。有清一代,自入關 後,先後在直隸遵化州清東陵區與易州清西陵區,共營建九座皇家帝后陵園墓群。( 表一 ) 清代帝陵之分東西開始於雍正帝(1678-1735,1722-1735 在位 )。嘉慶元年(1796)依據乾隆 太上皇帝(1711-1799,1735-1795 在位,1796-1799 太上皇)諭令,後世子孫必須依宗法左昭 右穆之制,隔代間在東西陵輪流選址興建陵寢。然而,太上皇帝所定祖訓,不久即被孫子道 光帝綿寧(1782-1850,1820-1850 在位)首先打破。提到道光皇帝營建陵寢,從東陵寶華峪 遷到西陵龍泉峪,過程可謂風波不斷。以往研究多探討寶華峪陵寢發現地宮淹水經過以及隨 後對官員的懲罰處分;或集中分析龍泉峪道光陵(慕陵)建築布局與特色。本文主要透過院 藏道光帝遷陵過程,參與相度官員的奏摺、呈文、說帖,以及所附輿地圖繪等資料,逐一耙 梳道光帝遷陵各個細節,俾能完整勾勒以往被忽略的面相。

  • 展場巡禮

    雲遊四海—淺析爪哇〈雲紋裙布〉的文物脈絡

    朱龍興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南院)的珍貴收藏中,亞洲織品占據了一席非常特別 的地位,其中產製於印尼爪哇井里汶(Cirebon)的〈雲紋裙布〉,更是特別受到 矚目。它不僅被選為展覽海報的主要視覺元素,還成為園區設施—「紅魔毯溜滑梯」的 裝飾門面。儘管這件爪哇蠟染織品(Batik)極具吸引力且廣受關注,學界卻僅簡 單指出風格的類別及影響的來源,對於形塑風格的網絡關係及其文化背景仍缺少深入的探 討。本文試圖通過實地調查,輔以相關研究成果,解析並說明南院所典藏的這件文物脈絡。

  • 展場巡禮

    從羽化登仙到即身安樂—「人氣國寶展」器物篇

    陳慧霞

    面對當下生活的艱難苦痛、悲傷憤懣與逆境乖舛,道家的順應無為與崇尚自然,促成脫離 現世,羽化登仙的思想。2024 年 2 月 6 日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開展的人氣國寶展以 道教為主題,器物類型的展品是以「從羽化登仙到即身安樂」為主軸,以下選介漢至明清 道教相關用器與大眾分享。

  • 展場巡禮

    佛道相參—「人氣國寶展」書畫篇

    鄭淑方

    道家與佛教之間的激盪與匯流,是中國宗教史與思想史上的重大議題,學術界已多討論。 本文以八大山人和石濤的書畫作品為例,解析作者經由藝術作品傳達的思想觀念、創作理 念與信仰主張,闡釋明清之際,佛道思想之於書畫審美意識與創作理論(念)的影響。

  • 展場巡禮

    「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特展文物選介

    王健宇

    神龍、鳳凰、麒麟、玉兔等熟悉的神獸,有的是現實動物的轉化,有的則只存在傳說故事 和典籍中,但到今日仍還為我們所熟悉,甚至成為次文化的創作來源。本次國立故宮博物 院南部院區「神獸現形—文物中的奇幻生物」特展以院藏文物為主,除帶領觀眾了解神獸 的故事外,更進一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故宮文物。

  • 文物脈絡

    一場從基層而起的運動—陽明學講會與小讀書人

    張藝曦

    本文以江右陽明學派的重鎮安福縣為例,討論明中晚期陽明學的流傳模式。安福是許多陽 明學大儒的群聚地,當地極盛的講學活動,則是建立在大儒與小讀書人的合作模式上,亦 即大儒在書院講學,而小讀書人在聽講以後,回到鄉里進行二次傳講。田土丈量等社會事 業,同樣也是在兩方的合作模式下而取得成功。過去百年來對陽明學的研究,多聚焦在大 儒的學說,以及大儒與下層平民的接觸,卻相對輕忽了小讀書人這一大群人,但其實小讀 書人的二次傳講,才是讓江右陽明學派臻於極盛的關鍵所在。另外,我們可根據安福的典 型來看其他類型,所以本文進一步比較江右與泰州,以及安福與吉水兩縣陽明學流傳的差 異所在。

  • 文物脈絡

    闡析《林泉高致.畫意》的詩畫關係

    李漢偉

    本文就僅數百言之郭熙《林泉高致・畫意》前半部,歸結其作畫前提與下筆之刻的心靈狀 態。然其繪畫的終極關懷是在詩畫的綰合,成就「畫之主意」:看出並想及幽情美趣之佳 句好意。郭熙進宮受託考校天下畫生,發現俗工下吏,務眩細巧,不知古人於畫事別有意 旨。其積極見解「畫之主意」之向詩靠攏,早在十一世紀已為中國文人畫傳統定錨。就該 文後半部郭熙父子二人所蒐十六首或全或片段之唐、宋詩,探討何以「發於佳思而可畫者」 之內在關聯為何。歸納出「可畫者」之內在必然有四:感受大自然的活靈活現 / 從容悠閒 感、點燃創作者全官能的釋放 / 整體存在感、相即相離或若即若離的物我關係、再創造的 無限可能 / 主體性的創作靈感。另舉郭熙同世代歐陽修及稍晚幾歲的蘇東坡,都可佐證郭 熙父子之詩畫關係論述,對當時大環境的關聯與影響。同時肯定畫作也對仕士文人的回 饋,予人療癒或心嚮往之,更可積極地涵養其「景外意」、「意外妙」的美好。

  • 文物脈絡

    琺瑯彩瓷之粉樣風格—一個觀察省思的角度

    余佩瑾

    本文主要著眼於筆者籌辦「風格故事—琺瑯彩瓷展」過程,對作品觀察的心得。雖然作品 上可清楚辨識的白色和玫瑰粉紅顏料,其成分目前尚未通過科學化驗,仍然存在一些不確 定性。不過,考量到如果單純從視覺上已經能夠分辨出白與粉紅的風格特徵,那麼在等待 科學分析的可能性到來之前,應該還是可以據以提出一點看法,作為後續討論的基礎。

  • 教育推廣

    促進兒童親子參與的展廳旅程—談「幻遊神獸村」親子共遊任務設計

    劉君祺

    兒童親子家庭為許多博物館的主力觀眾之一,如何為其營造友善共融的展廳空間,向為博 物館所致力的重點工作。國立故宮博物院 ( 以下簡稱本院 ) 自 2021 年開始,每年於暑假期 間推出針對兒童親子觀眾設計的展廳探索資源包,期待藉由遊戲互動、解謎推理等手法, 刺激小朋友對於文物的觀察、想像與思考,同時亦希望藉由探索資源的推動,增加更多親 子共遊的美學路徑。2023 年暑假期間,本院推出「幻遊神獸村」親子共遊任務,以「發現 博物館裡的神獸」為主題,帶領親子觀眾一探那些隱身在展覽各個角落、平時或許不易發 現的神奇寶貝。這次任務設計的背後,有哪些想法與考量?而親子觀眾的反應又如何?謹 以本文略述一二。

每頁筆數:20
頁次:1/3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