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70
  • 展場巡禮

    「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選介

    蘇雅芬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 2024 年 7 月 6 日至 9 月 22 日推出「皇帝的移動花園 —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展覽共分五個單元,以清代「臣字款」的花卉畫為主,輔以描繪宮廷花園的作品,分別以「賞花文化」、「塞外考察」、「植物考據」、「花卉移植」及「物種交流」等不同角度作為切入點,藉此追溯盛清宮廷花卉畫的製作脈絡。

  • 展場巡禮

    粉箋、蠟箋與蓪草紙—「皇帝的移動花園」書畫展件的材質分析

    徐健國

    清代宮廷作畫使用的媒材相當多元,「皇帝的移動花園 —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的展件,即有灑金粉箋、蓪草箋等特殊媒材。紙張的成分及製作方式不同,也影響水墨和顏料的吸收程度。本次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覽的合作,嘗試從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影像拍攝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製作的粉箋紙、磁青箋紙,以及日常所見的蓪草紙,希望能幫助觀眾了解不同材質如何影響畫作的藝術效果。

  • 展場巡禮

    心想手追—趙孟頫筆下的〈定武蘭亭〉

    陳建志

    清人吳榮光(1773-1843)嘗言:「松雪書凡三變。元貞以前猶未脫高宗窠臼,大德間專師定武稧序,延祐以後變入李北海、柳誠懸法,而碑版尤多用之。」從中概可摩娑元代書畫巨擘趙孟頫(1254-1322)的書學淵源和特色,影響者眾,實則接受、調整了宋濂(1310-1381)「趙孟頫書風三變說」的內容而來。「大德間專師定武稧序」的看法獨特新穎,迥異前人。本文試作析探,並藉此梳理趙孟頫的書法與〈定武蘭亭〉的關聯。

  • 文物脈絡

    永遠的文化外交尖兵—外交部贈予故宮之近代臺灣水墨畫選介

    蔡君彝

    中華民國外交部(以下簡稱外交部)近日捐贈了一批藝術品及文物予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其中包含三幅由黃君璧(1898-1991)等近代臺灣畫壇巨擘繪製的水墨山水畫。本文將逐一介紹每幅畫,並淺析其創作特色與時代意義。這些曾經陳列於外交部公共空間、供各國政要與外賓觀賞的名家畫作,不僅見證了我國的外交發展、向國賓展現了七、八 〇 年代臺灣藝壇的成就,入藏後也將豐富本院「渡海三家」的收藏,在本院的典藏品中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

  • 文物脈絡

    發歷史文物之幽光—外交部捐贈銅器概述

    張莅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作為國家級博物館,肩負典藏使命,與中央各部會長期密切合作,也展現於文物的新增入藏。民國六十八年(1979),外交部移請本院保管古物一批,包括銅器四件、瓷器五件。當時本院與外交部往返的公文書函中,提到此次移管文物的宗旨為「俾能集中妥善保管,並予以不時陳列展覽,提供民眾觀賞與學術研究,庶發歷史文物之幽光」。

  • 文物脈絡

    美意共享—外交部捐贈瓷器概述

    陳玉秀

    多年來,本院陸續收到來自各方的瓷器捐贈,不斷地為院藏注入新活力與價值。今年二月,外交部秉持與全民共享收藏的美意捐贈五件瓷器予本院。它們無論是五代白瓷、元代青瓷注壺,抑或明代青花及青花釉裏紅碗、瓶,每件皆具時代代表性,也是本院典藏所缺。它們的入藏,既豐富了本院瓷器展示的範圍,也能開闊參觀民眾的視野。

  • 保存維護

    守護文物的第一線—「國立故宮博物院文物展覽保存維護要點」訂定之沿革

    張琳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盡是華夏文化精華,院藏文物每每走出故宮「舒適圈」,對文物保存同仁都是莫大的挑戰與學習。為了文物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維持最佳狀況,營造安穩的展存環境是守護文物的第一線,更彰顯預防性文物保存的重要性!

  • 保存維護

    補于同心—國寶〈宋蘇軾致知縣朝奉尺牘〉修復方案的評估與抉擇

    洪順興

    宋蘇軾〈致知縣朝奉尺牘〉為院藏文物統一編號:故書 000236《宋四家真蹟》冊的第一開,此冊另十一開分別為宋蘇軾〈次辯才韻詩〉(共二開)、宋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並和王仲至少監詠姚花詩四首〉(共四開)、宋米芾〈致景文隰公尺牘〉、宋米芾〈致希聲吾英友尺牘並七言詩〉、宋米芾〈書尺牘〉、宋米芾〈書論書〉與宋蔡襄〈書尺牘〉,本冊頁於 2013 年 1 月由文化部核定公告為國寶,是研究宋書法四大家重要的書蹟。

  • 保存維護

    拉曼光譜技術在顏料與染料鑑識與分析上的應用

    林震煌

    使用在文物和藝術品上的顏料或染料都有其獨特的美學和歷史意義。因此,文物的修復和檢測應基於「非破壞性檢測技術」,以將對文物的損害降至最低。拉曼光譜技術作為一種非破壞性識別方法,是識別顏料的便捷手段之一。隨著其在顏料鑑識與分析上的應用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這一技術因其無損性和高靈敏度,成為藝術品和文物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拉曼光譜能夠在不破壞樣品的前提下,提供顏料的分子結構和組成信息,使其在藝術品鑑定、保存和修復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本文介紹拉曼光譜技術的原理與應用,並以顏料的分析為實例加以說明。

  • 教育推廣

    淺談公立博物館附屬圖書館拓展公共服務的努力—兼介故宮圖書館推動沿革

    劉偉傑

    各國公立博物館為支援館務與推展學術等目的,多有附設歸類為專門圖書類的圖書館,負責蒐羅專業主題圖資與提供特定對象服務。惟隨時代演進,普羅大眾要求公立博物館須肩負起社會責任的聲浪日升,進而也開啟附屬圖書館面臨如何兼顧專業發展與公共服務的變革挑戰。另一方面,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附屬圖書館自 1966 年成立迄今,為應社會變遷與各界殷盼,除不斷充實專業圖資,更持續延伸服務範疇。因此,本文除淺談國內外公立博物館附屬圖書館如何拓展公共服務外,亦兼介故宮圖書館迄今推動沿革與概況。

  • 文物快閃

    進上之物—曹寅進貢的古董白瓷盤

    王亮鈞
  • 展場巡禮

    「乾清宮尋寶—破解天字號玉器密碼」展覽概述

    蔡慶良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石器舉世聞名,其中包含原藏於乾清宮的諸多玉石器。乾清宮位居內廷首位,藏於其中的玉石器也非同尋常,可謂重器齊聚、珍寶紛陳,實為人類文明的無價之寶。然因年代隔閡,現代人一時難窺究竟。因此,本次展覽「乾清宮尋寶 —破解天字號玉器密碼」7 月 2 日於南部院區開展,特別精選院藏乾清宮玉石器(包括十餘件非乾清宮文物)二百二十八組件,期待觀眾能成功破解歷代玉器的內藏密碼,不但認識玉器的象徵意義,也能領略精彩的藝術巧思,成為稱職的古玉偵探。

  • 展場巡禮

    「人氣國寶展─宮闕」概介及展覽側寫

    策展團隊(邱士華、張莅、林容伊)

    「人氣國寶展」位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南部院區入館動線的第一間文物展廳,除了輪流展出備受國人喜愛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及〈嬰祖丁鼎〉等「菜肉鼎」組合,亦於每三個月重新設計展覽主軸,以獨特的面向介紹院藏精品。本檔展期為 5 月 7日至 8 月 4 日,以「宮闕」作為題旨,探索建築之美在繪畫、瓷、玉、漆、犀等各種材質藝術品上的巧妙呈現。另一方面,由於展覽期間適逢 518 國際博物館日,院方為此舉辦對談沙龍,探討了從展件到實體展覽的過程,在為來訪者創造觀覽體驗時,所面臨的取捨與
    思考,併錄於此。

  • 展場巡禮

    「人氣國寶展─宮闕」概介及展覽側寫

    策展團隊(邱士華、張莅、林容伊)

    「人氣國寶展」位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南部院區入館動線的第一間文物展廳,除了輪流展出備受國人喜愛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及〈嬰祖丁鼎〉等「菜肉鼎」組合,亦於每三個月重新設計展覽主軸,以獨特的面向介紹院藏精品。本檔展期為 5 月 7日至 8 月 4 日,以「宮闕」作為題旨,探索建築之美在繪畫、瓷、玉、漆、犀等各種材質藝術品上的巧妙呈現。另一方面,由於展覽期間適逢 518 國際博物館日,院方為此舉辦對談沙龍,探討了從展件到實體展覽的過程,在為來訪者創造觀覽體驗時,所面臨的取捨與
    思考,併錄於此。

  • 展場巡禮

    「人氣國寶展─宮闕」概介及展覽側寫

    策展團隊(邱士華、張莅、林容伊)

    「人氣國寶展」位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南部院區入館動線的第一間文物展廳,除了輪流展出備受國人喜愛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及〈嬰祖丁鼎〉等「菜肉鼎」組合,亦於每三個月重新設計展覽主軸,以獨特的面向介紹院藏精品。本檔展期為 5 月 7日至 8 月 4 日,以「宮闕」作為題旨,探索建築之美在繪畫、瓷、玉、漆、犀等各種材質藝術品上的巧妙呈現。另一方面,由於展覽期間適逢 518 國際博物館日,院方為此舉辦對談沙龍,探討了從展件到實體展覽的過程,在為來訪者創造觀覽體驗時,所面臨的取捨與
    思考,併錄於此。

  • 展場巡禮

    數位複製時代的美感探尋—談「捕捉靈光」沉浸故宮數位展

    游閏雅

    當文物走出時間縫隙,專屬於當代的視覺靈光正熠熠生輝。在現代博物館場域中,經常可見以館藏品為主軸構建的數位展覽/裝置,強調觀眾與文物之間的互動性,旨在藉由豐富的感官體驗,創造當代觀眾與古代文物之間的新連結。國立故宮博物院長年從事文物數位化與數位轉譯,累積豐碩的數位典藏成果,諸如高解析文物圖檔與 8K 文物紀實影片等精彩的內容。本次「沉浸故宮系列數位展覽: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即運用由機械複製的文物數位檔案,製作成功能各異的數位裝置以及兼具影像聲效的沉浸式劇場,邀請觀眾一同探尋屬於當代的視覺靈光。

  • 教育推廣

    初探故宮親子觀眾—以兒童學藝中心教育推廣活動為例

    呂憶皖

    親子觀眾是博物館的主力觀眾,許多國內外博物館在實務面十分重視親子觀眾的經營,透過展示、教育推廣活動、行銷方案等積極開發親子觀眾客源。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北部院區 2023 年兒童學藝中心教育推廣系列活動為個案,說明其規劃構想及實施成果(圖 1),並以故宮年度觀眾意見調查及教育推廣活動問卷調查中觀眾所回饋的意見為基礎,嘗試了解故宮親子觀眾並勾勒其基本輪廓。

  • 教育推廣

    共學、共享與共好—談故宮與教師互動及課程設計

    鄧欣潔

    教育是博物館存在的重要目的,學校教師亦是博物館發展教育功能的重要伙伴,博物館是否能夠在學校教育觀點的基礎上提出相對應的資源,滿足教師教學需求,是當前博物館持續努力的方向。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簡稱 OECD)於 2021 年提出未來教育變革,以及對於未來學校的想像圖像,認為學校必須跳脫既有框架,嘗試與外部機構合作,提供學生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教學內容,當社會思潮轉變以及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斷推進,博物館與學校合作的形式也應與時俱進,與學校共同協作以因應未來教育趨勢。本文首先介紹當代教育政策發展方向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如何因應教育潮流,在「共學、共享與共好」的目標下,建立與學校教師良好協作關係,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共同培育學生生活素養及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的各種可能。

  • 教育推廣

    從博物館身心障礙教育活動評量看文化近用

    林質安

    本文嘗試爬梳博物館推動文化平權的脈絡,以及與身心障礙相關的政策或行動,同時簡述評量之類型、方法、工具以及國內外身心障礙教育活動案例等,並聚焦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有愛無礙 — 身心障礙學子樂遊故宮北院」活動及評量成果,綜合探究身心障礙者文化近用情形,期作為未來相關理論與實務發展之參考。

  • 文物脈絡

    金石之交—從故宮藏印談譚延闓與黎承禮的情誼

    王廷君

    譚延闓(1880-1930)為民國初年重要政治家、書法家。民國七十一年(1982)譚延闓的哲嗣譚伯羽(1900-1982)與譚季甫(1909-1981)兩位先生將譚氏家藏捐贈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其中包含 179 方譚延闓的印章。這些印章多為譚延闓的自用印,且由篆刻名家如齊白石(1864-1957)、李尹桑(1882-1945)、馮康侯(1901-1983)等人所治,其中有十方印出自湘潭印人黎承禮(1868-1929)之手。譚、黎兩人交往甚深,然而這些印章鮮見討論。本文欲藉《譚延闓日記》,結合譚氏家藏中黎承禮所刻的印章,勾勒譚延闓與黎承禮之間的往來情誼,並討論黎承禮的印藝。

每頁筆數:20
頁次:2/30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