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70
  • 文物脈絡

    傅申教授捐贈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簡介

    方令光

    本院所藏書畫,自唐五代起以至於明,巨蹟朗然,無不賅備。蓋歷世內府收藏之萃集,非僅有清一代之張羅也。⋯⋯早清之際,清高宗雅重文物,然蒐羅整理,不免尚古而略今。故本院之收藏,不難於宋元而難於明清之際。

    上引國立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蔣復璁(1898-1990)這段話,簡明扼要地指出了本院藏品不足之處。有鑒於此,傅申教授(1936-2024)特將他珍藏的明、清以下書畫共 23 件捐贈本院,以大公無私的精神,造福世人。

  • 文物脈絡

    祝賀生日快樂的「壽麵」—獻給康熙帝的陝西麥麵、挽麵與掛麵

    許媛婷

    過往我們對陝西麵食的印象,多半認為是一種當地主食,人民依賴這種由小麥製成的麵食程度甚至超越米飯,被視為陝西關中一種特殊的飲食文化。但很少人注意到原來陝西麵食也曾是官員進呈給皇帝的土產,到了後來甚至變成祝壽用的「壽麵」賀禮。本文擬透過奏摺與文獻爬梳清康熙年間任職於川陝、甘肅等地的總督或巡撫,他們在請安與奏事之餘,會特地進呈麥麵、挽麵與掛麵等不同名稱的土產,藉此表達對康熙皇帝的效忠與感恩戴德,而康熙帝是否愛吃這種陝西麵條呢?本文將嘗試找出這個答案。

  • 文物脈絡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舊藏的一件古希臘陶瓶

    謝明良

    以下擬介紹的現藏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古希臘陶瓶,原是臺灣總督府博物館舊藏品。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創設於 1908 年(明治四十一年),館址在當時臺北廳大加蚋堡臺北城內書院街彩票局建物內,1915 年(大正四年)遷移至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為紀念兒玉源太郎總督和後藤新平民政長官而興建的館舍中,館舍為目前國立臺灣博物館,隸屬文化部。2003 年筆者有幸調查該館館藏歷史時期陶瓷,承蒙館方人類學組李子寧組長教示總督府博物館文物典藏記錄,得知該陶瓶(原定名「古代陶器」)乃是 1923 年(大正十二年)之後不久所入藏。在我提交館方的報告中雖亦曾對該陶瓶做了些解說,但嫌簡略,故試增修如下。

  • 文物快閃

    《臺灣府志》裡的西瓜故事

    賴玉玲
  • 他山之石

    近代藝術與奇珍收藏室的遺留及展示—以法國博物館為例的觀察

    王瑞婷

    藝術與奇珍收藏室源自古代至中世紀之聖殿及教會遺物收藏。文藝復興時期之後,漸成一 股遍及全歐,王公貴族或學者、商賈競逐的個人蒐羅風尚。藏品琳琅滿目,反映出該時代 的好奇精神。直至十八世紀,因啟蒙運動對理性的倡導及新知識體系分類的興起,加上大 革命所帶動的開放及除魅精神,這種充斥著混雜物件的收藏文化逐漸過時,被具分流精神 的現代博物館所取代。藝術與奇珍收藏室對於藝術史、自然史、科學史及交流史等範疇影 響甚鉅。在當前新出的博物館學論述中,不乏歐洲藝術與奇珍收藏室與清宮收藏間的交流 及形式比對,且被納入全球史視野的探析。博物館及隱沒於常民生活場域中的遺留與展 示,也見證了這段源遠流長的奇觀歷史。

  • 他山之石

    社會處方箋與博物館初探—預約不藥而癒的身心之旅

    黃琇淩

    當憂鬱孤獨時,你是否渴望能被全然的傾聽,被一雙溫暖的手接住呢?相對於匆促的醫療 問診和難嚥、寫滿副作用的藥物,你是否希望有人能溫柔地接納你的狀態,並真誠地問候; 「你—今天好嗎?」從這裡開始,有人將以你為中心,陪你一同走向希望,拿回生活的掌 控權。這種以人為本的關懷和支持方式,是名為「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的非 藥物療法,正逐漸受到國際醫療與文化藝術界的高度重視,而來場博物館之旅,也能成為 撫慰心靈、提升整體健康的療癒解方。本文探討藝術和社會處方箋對公眾身心健康與福祉 的影響,並以牛津大學的案例,說明博物館所扮演的角色。

  • 他山之石

    進擊的文化守護者—瓦倫西亞民族學博物館

    吳侃娟

    西班牙瓦倫西亞民族學博物館(Museu Valencià d´Etnologia,簡稱 L’ETNO)榮獲 2023 年歐 洲年度最佳博物館獎(European Museum of the Year Award,簡稱 EMYA),以推廣保存瓦倫 西亞地區傳統與流行文化為使命,積極落實民主、人權、永續發展及健康福祉等核心價值, 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者。本文將從博物館代表性的展覽項目、教育活動及社會參與等公眾 計畫,一探其獲勝關鍵。例如,「身為瓦倫西亞人不容易」(No es fácil ser valenciano/a)展 覽,如何詮釋全球脈絡下的文化認同?而「嚇走恐懼」(Espanta la Por)教育活動,如何重 塑恐懼,讓瓦倫西亞的在地怪獸再次回到人們的記憶?甚至從博物館的日常落實惜物傳統, 倡導環境永續?最後,如何實踐社會責任,讓館藏成為活化長者身心健康的重要媒介?

  • 他山之石

    博物館中的正念實踐—美國保羅•蓋蒂博物館及魯賓美術館的正念教育計畫

    吳偉蘋

    近年來為滿足日益變化的社會需求,許多博物館紛紛開始探索並利用正念(Mindfulness) 方法,策畫教育推廣活動,尤以藝術類博物館為數最多。透過結合正念與藝術的專業技巧 與設計,博物館提供一種嶄新的視角,使人們能夠以更加內省的方式接觸和理解藝術, 豐富文化體驗的層次;進而鼓勵民眾將正念意識帶入日常生活,增進身心健康及整體幸 福感。本文將以美國東西兩岸的兩間博物館—洛杉磯的保羅・蓋蒂博物館(J. Paul Getty Museum,簡稱蓋蒂)及紐約的魯賓美術館(Rubin Museum of Art,簡稱魯賓)為例, 一窺藝術博物館內正念計畫的執行理念與概況。

  • 展場巡禮

    「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概介

    王亮鈞

    國立故宮博物院甫於 2024 年 5 月 17 日,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紅樓夢》 為題,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及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品為材,以「物」來讀 小說,將帶領我們看見那段消逝的年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 展場巡禮

    人物與時代—院藏清初江寧織造曹家奏摺文獻

    鄭永昌

    《紅樓夢》一書的作者曹雪芹,究竟他的父親是誰?目前似尚未有統一定論,但是可以確 定,曹雪芹是屬於皇家內務府正白旗漢姓包衣曹家後人,清康熙晚期曹寅的孫子。國立故 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今(2024)年五月正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展覽,試圖透過 小說人物歷史角色與故事情節中賞玩奇貨為主軸,從相關聯的院藏文物,勾起民眾對小說 故事的好奇與趣味。

    談到曹雪芹,他不僅是清代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的人物,更是與清代歷史中皇家包衣曹寅一 族有密切相關。展覽中,精選出院藏曹寅一族相關文獻檔案,了解曹雪芹這位著名小說家 的出身家世與父祖生活經歷。本文撰寫的目的,將以此為方向做較深入介紹,使觀眾在觀 展之餘,也認識小說的「紅學」與清史「曹學」之間的對話。

  • 展場巡禮

    端陽時節—故宮典藏端午展覽簡介

    賴玉玲

    農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既是夏季的代表節日,也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相傳龍舟競 渡之俗起源南方,而在五月五日注入夏季時令的「祛病防疫」風尚起自北方,又附會屈原 受難紀念,隨歷史發展加入新內容,堆疊出端午時節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懸艾草、 插菖蒲、採百藥、繫五色線、掛鍾馗像、配戴香袋等風俗的節日歡慶。

  • 展場巡禮

    清代臺灣駐軍的端陽禮物—皇帝御賜紫金錠

    劉世珣

    說到農曆五月,腦海裡立刻浮出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這天,我們時常在吃粽子、 划龍舟、立蛋⋯⋯等活動中渡過。在清代,臺灣駐軍常常於端午節前後收到來自皇帝的禮 物—紫金錠。收到賞賜後,受賞者往往立刻恭設香案,望闕叩頭領取;隨後,立刻上謝恩 摺,表示唯有銘心鏤骨,竭盡犬馬之力,以報答隆恩。紫金錠究竟是何種藥物,讓收到禮 物的人如此興奮但又誠惶誠恐地大動作回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 展場巡禮

    談仇英〈東林圖〉及其仿本

    盧素芬

    吳門畫家多有「別號圖」傳世,仇英亦受委託製作過數幅。本文首先將論證國立故宮博物 院(以下稱故宮)所藏〈東林圖〉,這件以南宋院畫的技巧,繪製吳門通行題材,是仇英 僅存「別號圖」真跡。其次述介〈東林圖〉的二個仿本:一是故宮藏本〈園居圖〉,減省 了〈東林圖〉的部分構圖,學界已有論述。二是藏於柏林國家博物館亞洲藝術館的〈綠墅 清話圖〉,構圖與〈東林圖〉如出一轍,且同是絹本,但相對較少受到關注。本文將重新 審視以上三件作品,進行辨偽。

  • 展場巡禮

    博物館展示手法之轉型與跨領域合作—以「故宮x蘭博特展《那些她們,都是我們》為例」

    杜逢瑀

    「那些她們,都是我們」特展,是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主辦、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 故宮或本院)、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以下簡稱蘭博)協辦,即日起至 6 月 18 日止於位 於蘭博 1 樓的特展廳展出。展覽主軸為「女性」以及「原民文化」,結合了本院精選典藏 之器物、珍玩、書畫,以及蘭博典藏之泰雅族女性衣飾、及當代女性藝術家的藝術創作。 不僅是首次以故事融合了實體文物、互動科技、體驗遊戲及新媒體藝術,也藉由高傳輸 5G 技術的前瞻應用,更包含本院與《JINHO 宜蘭敬好生活》品牌聯名的文創商品。在虛 實整合間突破國寶文物展示空間的限制,完整且完美打造創新觀展體驗。

  • 文物快閃

    自帶吸管的玉酒杯—明晚期子剛款「黃甲登科」碧筩杯

    張志光
  • 博物思惟

    博物館分享資源、開放參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開發的兒少出版品為例

    林慧嫻

    書籍的歷史源遠流長,向來是讀者建構知識、探索人生奧義的最佳工具,出版界因而有「我 閱讀,故我存在」(“I read, therefore I am.”)之語,以彰顯書籍對於自我探索的重要性。博 物館出版之書籍則記錄、演繹博物館典藏、展覽、研究、文物保存修復、教育推廣、行銷 等各種專業運作,除公開相關資訊,也同時展現博物館專業、開放、可親近的形象,並讓 讀者藉由閱讀充實自我、深入探索博物館,繼而與博物館建立長遠的關係。其中,兒少出 版品更是開發年輕觀眾及營造博物館可親形象的最佳工具。

  • 博物思惟

    研究、教育與詮釋—博物館的三位一體

    鄭邦彥

    「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是 2024 年國際博物館 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 2024 IMD)的主題,邀請我們重新思考「教 育」與「研究」的內涵,重申博物館是一個作為促進學習、探索和文化理解的動態場域。 此主題看似八股,其實不然,因為博物館如何以藏品為核心,透過研究、教育與詮釋—三 位一體的關係,共創「以知識分享超越障礙,以創新結合傳統的未來」並不容易,處處充 滿挑戰。

  • 博物思惟

    國際博物日主題軌跡:博物館教育—以「夏日親子藝術月:時空探險家」為例

    羅楷盛

    2024 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簡稱 IMD)以「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 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為題,呼應聯合國所訂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闡明所有博物館於教育與建立多元平權環境的重要性。本文以國 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2023 夏日親子藝術月:時空探險家」(以下 簡稱親子月)所策劃之活動為例,茲就「主題討論」、「老故宮,親子數位新體驗」、「教 育活動中的平權設計」、「結語與展望」進行討論,亦記錄本企劃作為後續活動參考。

  • 博物思惟

    從參觀、參與到創造—談故宮南院博物館日永續發展教育

    詹郁芳、羅勝文

    甫於 2022 年通過之博物館新定義,揭示「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將成為重要議題,本文參考 Garthe 及其他學者主張,提出 ESD 應置於博物館展覽及 教育推廣計畫之核心,藉由多元活動設計喚起觀眾對永續發展的認同,引起行動並共同實 踐循環經濟。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下稱故宮南院)2023 博物館日教育活動計 畫為例說明博物館 ESD 概念,該活動運用既有資源為教育推廣媒材,不僅降低經費且針對 文宣囤積困境提出可依循之途徑,並藉由「線上永續生活行動」與社群合作,為公眾的未 來及其創造提供話語權。ESD 重要角色為觀眾,博物館應視為共創價值的伙伴,相信教育 計畫中的共創設計,將是未來持續觸發公眾參與行動的關鍵。

  • 展場巡禮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唐顏真卿〈書爭坐位帖墨拓本冊〉與其「篆籀氣」

    方令光

    〈爭坐位帖〉是顏真卿(709-785)的作品。自米芾(1051-1108)指出此帖書法充滿「篆籀氣」 以後,它就以行書融合篆、籀書的筆法著名於世。相較於其它時代更早與更晚近的拓本, 可發現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唐顏真卿〈書爭坐位帖墨拓本冊〉很有意識地增衍出許多具有「篆 籀氣」的線條。這種現象說明該冊極可能是翻刻本,它印證米芾說法的影響力,並反映世 人對〈爭坐位帖〉書法風格的既定印象。

每頁筆數:20
頁次:3/30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