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13
  • 展場巡禮

    飛揚與靈動—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展的展示編碼

    林姿吟

    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是一種資訊傳達的行為,類型各異的展覽,勢須透過相應的編碼與解 碼,讓展覽資訊得以傳遞給參觀者。2023 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後簡稱「故宮」)推出了 「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展」。該館以豐富收藏見著,被譽為「文明寶庫」與「人類記憶」。 而在各式展品當中,最重要者莫過於作為文化知識載體的書籍。雖書冊在故宮典藏的構成 中佔有重要比例,但此次借展的西洋書冊,甚異於故宮館藏態樣。故如何透過展示策略, 讓難以僅憑閱讀來詳解的書籍,能於平鋪的展陳之中,編織出得以令觀者體會文物珍貴性 的符碼,帶出展品的華麗與經典,吸引民眾接觸探索,便成為展示設計努力的目標。

  • 文物脈絡

    流轉的記憶—從十七世紀的青花瓷筆盒談起

    余佩瑾

    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兩件造型和裝飾紋樣非常相似的瓷盒,兩件作品並無紀年款識,可是 透過器形和裝飾紋樣的比對,我們不僅可以追溯出可能的製造時間,還能發現一段與伊斯 蘭金屬器筆盒相關的流轉脈絡。

  • 保存維護

    材料知多少—故宮南院展存材料資料庫的應用

    呂釗君

    在博物館展場裡,除了最重要的藏品外,還包含各種裝潢與展示材料,例如壁紙、合板、 油漆、膠、矽利康、家具等物。在使用的過程中,部分材料會持續發散出有 機氣體,直接或間接的對藏品造成傷害。為了更了解這些與藏品相伴或相鄰的材料,我們 利用材料釋酸性檢測的申請資料為基礎,建立故宮南院展存材料資料庫。資料庫不僅記錄 釋酸檢測結果,並對材料的基本資料更有詳細的調查,可提供未來展場修補材料的正確資 訊,更可協助判斷材料的安全性與展場施工期程規劃的合理性。

  • 文物快閃

    誠心虔行—日本〈四國遍路朝聖白衣〉

    賴芷儀
  • 他山之石

    地球南端的東方印象─阿根廷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的回顧與展望

    吳侃娟

    地球彼端的阿根廷,藏有一座收藏東方瑰寶的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rte Oriental),創立於 1965 年,將近一甲子暫居於一座歐式建築的埃拉蘇里斯宮(Palacio Errázuriz); 歷經 18 年對外關閉,卻能「閉而不休」持續推廣東方之藝術與文化。直至 2022 年 12 月甫才遷入 全新的波赫士文化中心(Centro Cultural Borges),以「東方萬象」(Oriente Todo)展覽揭開嶄新 篇章。本文旨向讀者介紹該館之創建歷史、收藏來源,及如何走過長年閉館的困境,其應變策略 為何?當重回大眾視野,又有哪些突破及新的挑戰?

  • 他山之石

    從「為」兒童而設計到「與」兒童一起設計─談英國V&A兒童博物館的翻轉與創新

    劉家倫

    經歷三年的閉館整修,英國 V&A 兒童博物館將於今(2023)年 7 月 1 日以全新面貌開館, 迎接在地與全球的兒童及家庭觀眾。定位上也將從過去以典藏展示童年社會史及物質文化 為主題的博物館,蛻變為以培育未來世代創造力自信的設計與創意博物館。其改造計畫以 「設計思考」及「協作設計」(Co-design)為概念核心,運用「參與式工作坊」與「開放 式工作室」(Open studio)等方法,邀請非專業的兒童、家庭觀眾、教師、社區居民,與 專業建築師、設計師及館員一起工作,藉由協作參與機制,共同想像與形塑博物館的未來。 本文探討「Young V&A」的計畫背景、即將開幕常設展廳之規劃內容、改建計畫背後的展 示教育思惟,及其實踐策略所帶來的啟示。

  • 他山之石

    在博物館找回美好的自己─美國兩間博物館高齡與失智友善近用方案簡介

    黃琇淩

    近年來臺灣博物館積極推動友善平權與文化近用,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 以下簡稱 MoMA)早在二十一世紀初期開始投入如何以博物館藏品增進失智症者 ( 以下簡稱失 智者 ) 及其照顧者福祉的創新計畫,並建立博物館界至今仍遵循的方針準則。本文簡介 MoMA 此近用方案及深受其影響與啟發的芝加哥藝術博物館(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如何進一步 發展失智症者的友善近用服務,透過藝術的深度體驗探索與表達自我,擁抱這個被社會邊緣化 的族群和他們的照顧者。

  • 他山之石

    織品101─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織品博物館的教育展示

    杜士宜

    織品以纖維為材料、透過各種技法製作而成,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位於 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織品博物館,長期致力於典藏、保存、展 示、研究與推廣世界各地的織品藝術,為了讓一般大眾更容易欣賞與理解織品文物,也為 了加強其作為大學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特別開設一個名為「織品 101」的常設展廳,作為 觀眾認識織品的第一堂入門課。

  • 他山之石

    線上展覽敘事策略之國際案例探討

    賴鼎陞

    前幾年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國際間許多文化機構紛紛投入各種數位活動,以期突破疫情限 制,其中線上展覽明顯增加,有些案例別出新意,值得借鏡。本文旨在分析幾個具代表性 之國際案例,探討線上展覽可採行的敘事策略。

  • 文物脈絡

    歐洲藝術史之人文精髓─論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收藏

    張省卿

    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暨「明清宮廷藏書」特展之圖書圖 像為基礎,探討歐洲藝術史之自由人文精神與多元文化內涵。近代歐洲,天主教教會因為 受到新教的批判,力圖除舊革新,加入改革運動中,其中包括對圖書收藏的加強、對學術 研究及對藝術的提倡;從此次展覽中,可以看出圖像的媒介對歐洲藝術發展發揮作用。在 宗座圖書館收藏的圖像藝術中,包括古希臘羅馬時代(約西元前十二世紀至西元五世紀) 海港城市的瞬間印象、對人類形體美的讚揚,中古時代(約 476 至 1453)展現在信仰中 的堅毅信服,文藝復興時代(約十四至十六世紀)以今仿古的世俗自信,或是聖彼得大教 堂、廣場為羅馬城建立的多元文化城市景觀,聖城羅馬的自由形象,及異教與基督文化的 融合,以上種種,在在都精準貼切地展現了歐洲文化史的脈絡。

  • 文物脈絡

    西方植物圖鑑小事

    劉興華

    西方植物圖鑑的出現,和文字書寫的歷史有著一段漫長的落差。直到西元一世紀末,西方 書冊的樣式才逐漸從卷軸跨入抄本,之前紀錄植物的相關卷軸中,並未見到插圖的身影, 或許在歷史的長流中灰飛煙滅了。抄本不僅方便攜帶,而其易於保存,也讓插圖有了藏身 之處。西方漫長的抄本時代,隨著 1455 年第一本金屬活字印刷的古騰堡聖經出版,畫下 了句點。在這之後,西方插圖書籍在版畫技法的輔助下,大放異彩,植物圖鑑也因而百花 齊放。本文簡單梳理了這段歷史,一窺西方植物圖鑑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身段變化。

  • 文物脈絡

    風格或圖像志議題?─從日本清涼寺藏北宋彌勒菩薩像的「四川風格」談起

    賴依縵

    一幅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彌勒菩薩像〉版畫(高 53.6、寬 28.3 公分),為 討論中古時期四川繪畫、北宋初期宮廷繪畫議題時,一再被援引的圖像證據。畫中主尊特 殊的衣紋,學者認為代表了四川細密線描風格的體現;然而,以較濃重線條描繪同類裝束 的元代〈姨母育佛圖〉(高 31.9、長 93.8 公分),則有學者認為應是域外風格的 影響。這種現象要如何解讀呢?

  • 活動紀實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研討會紀要

    蘇雅芬、蔡君彝整理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年秋季重磅登場的「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特 展(展期:2022 年 10 月 5 日∼ 2023 年 3 月 21 日),一方面藉由展出當時藝壇領袖王世 貞(1526-1590)的相關文物以呈現晚明榮景,另一方面亦透視繁華下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 絡。為延伸與深化展覽議題,開啟晚明文化圖景新視野,本院特別於 2023 年 3 月 14 日、 3 月 15 日展覽閉幕前,在北部院區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喜 愛藝文的民眾共襄盛舉,期間吸引海內外數百位民眾線上、線下參與。

  • 活動紀實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研討會紀要

    蘇雅芬、蔡君彝整理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年秋季重磅登場的「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特 展(展期:2022 年 10 月 5 日∼ 2023 年 3 月 21 日),一方面藉由展出當時藝壇領袖王世 貞(1526-1590)的相關文物以呈現晚明榮景,另一方面亦透視繁華下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 絡。為延伸與深化展覽議題,開啟晚明文化圖景新視野,本院特別於 2023 年 3 月 14 日、 3 月 15 日展覽閉幕前,在北部院區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喜 愛藝文的民眾共襄盛舉,期間吸引海內外數百位民眾線上、線下參與。

  • 保存修護

    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的修復與裝裱紀實

    洪順興

    書畫裝潢形式中以手卷發展最早,形式變化大,使用材料多樣瑰麗,裝裱技術複雜,因此 最令人著迷。做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修復人員,這些年來經手不少清宮舊藏書畫手卷, 發現每件手卷在裝潢、格式與材料都有獨特之處。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卷,其裝裱 平整,薄而柔軟,背紙光潔,猶如唐張彥遠(815-907)於《歷代名畫記》所提:「厚薄均 調,潤潔平穩」的境界。但修復後如欲保留此狀況,對裝裱師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 文物快閃

    三絕碑第一─懷仁〈集王羲之書大唐三藏聖教序〉

    方令光
  • 博物思惟

    慢賞、慢讀、慢活—疫情後的重新出發

    林慧嫻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在 2023 年 2 月 2 日,於臺北國際書展「藍沙龍」舉辦「這 樣看故宮,很可以」新書發表會,推介此系列以友善讀者為核心目標而編輯出版的書籍。 系列書籍固然是故宮實踐出版品友善化的關鍵一步,閱讀書籍也是一個慢讀細賞故宮文物 的過程,讓讀者跳脫展覽期間的限制,在「紙上博物館」中慢慢賞閱,隨時探索不同的發 現與疑問,是將欣賞物件/展覽無限延伸的一種可能。其效益正好與國際博物館界每年舉 辦的「慢賞日」(Slow Art Day)活動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鼓勵觀眾放緩速度,細看慢賞 文物,從中得到最大的收穫。

  • 博物思惟

    氣候正義—博物館可以選擇的未來

    鄭邦彥

    「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是 2023 年國際博物 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2023 IMD)的主題。該主題背後隱含「氣 候正義」(Climate Justice)—一個巨大且複雜的全球性議題,或可指稱任何世代下的每個 人,均享有免於氣候變遷的威脅。為此,本文試圖探究:博物館需要正視其所帶來的衝 擊與挑戰,為改變而戰,希望從中找到「可以選擇的未來」。

  • 博物思惟

    實踐與挑戰—博物館展示實務下的永續之路

    林姿吟

    博物館展示兼具文物保存及教育推廣的需求與目的,為吸引民眾能理解展覽內涵與感受, 在預算與市場供應機制的條件下,策展團隊無不積極創造與內容相呼應的視覺美感。對博 物館經營者而言,如何在高物資消費的博物館展示上,做到環境永續、全面綠能,著實是 個挑戰。同樣地,從博物館展示基層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2018 年「展示綠化調查」(2018 Exhibition-Going Green Survey)倡議「綠化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實踐」的目標,作者試圖 回顧本院歷年策展設計案例,突顯「實踐」之不易,有賴院方整體考量與共同努力。

  • 博物思惟

    2022「518國際博物館日—奇幻的影像力」紀實

    羅楷盛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 IMD)是備受藝文愛好者 期待的特殊紀念日,各大博物館將根據年度主題推出各具特色的展覽或活動,除了是傳遞 博物館價值的絕佳時機外,更像是一場參賽者遍布全球的博物盛事,賽事沒有排名,僅考 驗各館與觀眾之間的默契。

    2023 年 IMD 即將到來,各大博物館將如何響應並展現特色,備受期待,本文將回顧 2022 年 IMD 系列活動,以「影像」為主題,轉換傳統參觀視角,凸顯當代博物館展示中的數 位影像,帶給觀眾別於以往的參觀體驗。本文茲就「主題訂定」、「影像力與影響力」、「結 語與展望」進行討論,亦紀錄本企劃作為後續活動參考。

每頁筆數:20
頁次:7/3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