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494期(2024.5)

  • 博物思惟

    博物館分享資源、開放參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近期開發的兒少出版品為例

    林慧嫻

    書籍的歷史源遠流長,向來是讀者建構知識、探索人生奧義的最佳工具,出版界因而有「我 閱讀,故我存在」(“I read, therefore I am.”)之語,以彰顯書籍對於自我探索的重要性。博 物館出版之書籍則記錄、演繹博物館典藏、展覽、研究、文物保存修復、教育推廣、行銷 等各種專業運作,除公開相關資訊,也同時展現博物館專業、開放、可親近的形象,並讓 讀者藉由閱讀充實自我、深入探索博物館,繼而與博物館建立長遠的關係。其中,兒少出 版品更是開發年輕觀眾及營造博物館可親形象的最佳工具。

  • 博物思惟

    研究、教育與詮釋—博物館的三位一體

    鄭邦彥

    「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是 2024 年國際博物館 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 2024 IMD)的主題,邀請我們重新思考「教 育」與「研究」的內涵,重申博物館是一個作為促進學習、探索和文化理解的動態場域。 此主題看似八股,其實不然,因為博物館如何以藏品為核心,透過研究、教育與詮釋—三 位一體的關係,共創「以知識分享超越障礙,以創新結合傳統的未來」並不容易,處處充 滿挑戰。

  • 博物思惟

    國際博物日主題軌跡:博物館教育—以「夏日親子藝術月:時空探險家」為例

    羅楷盛

    2024 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簡稱 IMD)以「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 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為題,呼應聯合國所訂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闡明所有博物館於教育與建立多元平權環境的重要性。本文以國 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2023 夏日親子藝術月:時空探險家」(以下 簡稱親子月)所策劃之活動為例,茲就「主題討論」、「老故宮,親子數位新體驗」、「教 育活動中的平權設計」、「結語與展望」進行討論,亦記錄本企劃作為後續活動參考。

  • 博物思惟

    從參觀、參與到創造—談故宮南院博物館日永續發展教育

    詹郁芳、羅勝文

    甫於 2022 年通過之博物館新定義,揭示「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將成為重要議題,本文參考 Garthe 及其他學者主張,提出 ESD 應置於博物館展覽及 教育推廣計畫之核心,藉由多元活動設計喚起觀眾對永續發展的認同,引起行動並共同實 踐循環經濟。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下稱故宮南院)2023 博物館日教育活動計 畫為例說明博物館 ESD 概念,該活動運用既有資源為教育推廣媒材,不僅降低經費且針對 文宣囤積困境提出可依循之途徑,並藉由「線上永續生活行動」與社群合作,為公眾的未 來及其創造提供話語權。ESD 重要角色為觀眾,博物館應視為共創價值的伙伴,相信教育 計畫中的共創設計,將是未來持續觸發公眾參與行動的關鍵。

  • 展場巡禮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唐顏真卿〈書爭坐位帖墨拓本冊〉與其「篆籀氣」

    方令光

    〈爭坐位帖〉是顏真卿(709-785)的作品。自米芾(1051-1108)指出此帖書法充滿「篆籀氣」 以後,它就以行書融合篆、籀書的筆法著名於世。相較於其它時代更早與更晚近的拓本, 可發現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唐顏真卿〈書爭坐位帖墨拓本冊〉很有意識地增衍出許多具有「篆 籀氣」的線條。這種現象說明該冊極可能是翻刻本,它印證米芾說法的影響力,並反映世 人對〈爭坐位帖〉書法風格的既定印象。

  • 展場巡禮

    甘露之海—藏人飲茶的歷史與源流

    賴芷儀

    藏人喜好飲茶,將芬芳的茶飲譽為天界甘露,藏諺有云:「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 另一句則說:「可以一日無鹽,不可一日無茶」,皆顯示茶在藏人心目中重要的地位。中 國漢地的飲茶文化與習俗透過使臣與貿易的陸路傳播,使茶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也發展 出了獨特的熬茶文化與具有地方特色的飲用方式。蒙藏民族酷嗜的奶茶在清代深入宮廷生 活,清代帝后的宮廷祭儀與日常生活中仍保留飲用奶茶的慣習,為宮廷生活與賞賜蒙藏高 僧和朝貢使臣打造了精美獨具特色的奶茶具流傳於世。

  • 文物脈絡

    關於所謂米粒瓷

    謝明良

    本文是想談談在坯胎透雕紋樣之後通體施釉,故而在光照下鏤空無胎、只以釉填平紋樣透 亮的這類俗稱「米粒瓷」的陶瓷器。從清宮造辦處檔的記事看來,景德鎮官窯所燒造的在 器坯鏤空處施釉糊平的裝飾,有可能稱做「漏花」。長久以來,西方陶瓷史著作咸認為中 國漏花飾陶瓷,是受到西亞陶藝的啓發而出現於十八世紀。本文則是省思中國考古遺址出 土的疑似同類標本,試著予以定位,想像中國漏花技藝或可上溯隋至初唐時期。

  • 文物脈絡

    哪來的新官?小人物劉志賢的終局之行

    蔡承豪

    在識字率不高、缺乏現代戶政制度以及人人皆可自行書寫的自媒體時代,小人物的歷史要 能夠進入文字的系統,常需相當的機緣。因牽涉犯罪或抗官事件,事主所被留下的「供 詞」,雖往往僅是寥寥數言,卻得讓後人略得一探小人物的歷史足跡,並得窺見大時代的 吉光片羽。

  • 文物脈絡

    乾隆十三年本〈清院本漢宮春曉圖〉鹵簿初探

    浦莉安

    〈清院本漢宮春曉圖〉為乾隆十三年(1748)由宮廷畫家周鯤、張為邦、丁觀鵬、姚文瀚 合筆繪製之作。全卷採西洋透視技法,殿宇樓閣、山水樹石、仕女人物均刻劃精細、賦彩 清麗。卷長超過兩千公分,場景恢弘壯闊,是本院典藏的清代漢宮春曉作品中尺幅最長 者。在其卷首處,繪有同類畫題鮮見的鹵簿陣仗,十分特殊,本文即是針對此鹵簿圖像進 行探究。

  • 文物脈絡

    淺談清代官窯荷葉蓋罐及其在祭祀中的應用

    王鑫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兩隻光緒款白釉荷葉蓋罐,樣式傳承久遠,造型栩栩如生。此類蓋罐 作為酒尊使用,器型雖不見於《皇朝禮器圖式》,卻得以反覆燒造,成為一款重要的瓷質 祭器。本文即以此器為線索,貫穿介紹它所出現的祭祀場景,並探討它與其他祭祀用酒尊 之間的搭配關係。

  • 文物快閃

    診療活動的戲劇張力—細膩詼諧的〈炙艾圖〉

    邱士華
最後更新日期:2024-05-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