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491期(2024.2)

  • 展場巡禮

    塵海瀲影中,情的流動—南院翰墨空間「情為何物,一往而深」主題展簡介

    鄭淑方

    近年新冠疫情重創全球,隔離、封城、鎖國,斷裂了人際與國際間的互動。在如此驚怖恐慌中,我們共同走過了親友摯愛病危與告別的傷慟,疫情讓人沈澱,常,竟是無常,回首,唯留「情」字。

  • 展場巡禮

    「人氣國寶展—擬真物象」選件介述

    陳玉秀、林宛儒、王健宇

    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因此在創作過程中常以自然為師,或利用自然的事物作為材料,無論是畫樹、刻石、雕玉或製作陶瓷器,無一不是向自然師法或取材自然。而在自然界中,活靈活現的動物更是藝術家們創作的靈感泉源,在故宮眾多的文物主題中,動物主題更是受到觀眾青睞和歡迎。動物主題的文物,有的外型可愛討喜,有的更被古代人們或是藝術家賦予特殊意義,例如駿馬象徵人才,公雞則帶有昂揚甚或太陽神使者的意義,鴨子則有柔和的女性意涵,兔子更和屬兔的乾隆皇帝有所連結。本展展出的文物,除了欣賞藝術家們高超的寫實技巧外,更能令看官進一步理解文物背後豐富的寓意。

  • 展場巡禮

    成為王之前—中國史前玉石鉞成形的歷程

    鐘雅薰

    國立故宮博物院自 2023 年 12 月 1 日起展出的古代兵器展,從「如何使用?」的角度向觀眾介紹古代青銅兵器。其中最容易讓人忽視的一點是,兵器的功能除了作為戰場殺傷利器,很多時候也是一種禮器。尤其兵器自帶的殺伐威力,往往是用於表述王權、軍權等等很有 power 的禮器。本文所介紹的鉞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權力象徵意涵的禮兵器。

  • 文物脈絡

    記蔡襄〈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

    謝明良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蔡襄〈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是著名的北宋法書。不過,本文則是就該尺牘的「青甌」記事,引伸談談宋人以青瓷盌喝茶,以及唐宋人以陶瓷做為交際饋送的風氣。另外,從所使用羅紋砑花箋紙所飾對蝶紋樣,介紹了宋代對蝶紋的流行,而此一時尚紋樣也反映在蔡襄秘藏的建窯黑釉盞。

  • 文物脈絡

    表殊榮而符名實—清末禁衛軍皇族藩屬勳戚爵章的設計

    周維強

    清末君主立憲制的推動,使得向西方學習各種制度成為風尚,這種氛圍也影響了軍服和徽勳章的西化。宣統元年(1909),攝政王載灃(1883-1951)因宮禁廢弛,新設禁衛軍,由其弟載濤(1887-1970)任訓練大臣。載濤就任後,擔負起建立新軍的工作,積極地設計禁衛軍的旗幟和服色章記,希望把其打造為一支服裝整肅鮮明,獨特於各軍的勁旅。禁衛軍亦學習西方宗親貴冑進入軍隊服務的傳統,以閑散宗室充兵入伍。因此,除了階級章外,還需要配戴爵章,用以識別愛新覺羅皇族,以及屬於外姓貴族的藩屬蒙古、公侯伯子男爵和額駙等勳戚的等級。有別於載濤其他師法西方旗幟服章設計,爵章設計極富中國傳統文化意涵,他將傳統的冠服制度,成功地轉化進爵章的設計中。

  • 文物脈絡

    見微知著—西周中期玉器的藝術特徵及改製器復原研究

    葉笛生

    陝西周原為周人龍興之地,出土眾多玉器,年代多為西周中晚期,是研究西周玉器相關問題的重要資料。筆者有幸於 2017 至 2019 年之間,協助當地學者再次整理過去數十年周原出土的玉器,在整理過程中,發現扶風強家 1 號墓出土的〈四璜聯珠組玉佩〉有兩件玉組件改製自早期玉器,從而引起筆者研究興趣,意欲探究其中一件的原器為何。而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不但也藏有經修改過的西周玉器,故宮院藏其他西周玉器更是研究周原出玉器的重要參考,因而產生比較分析的研究動機,本文即為初步研究心得。

  • 保存修護

    保存科學發展概述

    莊子慧

    文化遺產承載著過往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和智慧結晶,然而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隨著時間流逝,會受到不同因素影響而產生劣化,包含人為的破壞、自然環境的改變等。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大會(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 UNESCO)於 1972 年的《文化遺產公約》中將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一詞進行了定義,並且針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提供了標誌性的方向,包含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機構、發展科學和技術研究、建立培訓中心等。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文物保存(conservation)已經發展成一門跨領域的學問,科學在其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本文透過回顧相關歷史脈絡,以及科學在保存(conservation)1 上的應用,做一個概述探討。

  • 保存修護

    淺述線裝古籍裝幀與修護

    謝宜君

    古籍承載前人的學問薈萃,裝幀形式也隨歷史演進而改變,有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及線裝等。本篇僅對常見的線裝古籍從結構、修護步驟與裝幀部分作淺述,其他形式不在此篇討論範圍。

    筆者於 2017 至 2021 期間緣因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在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登錄保存處參與圖書文獻修護工作,約滿後持續為私人藏書大家修護古籍至今,陸續也累積些許修護工作上的心得,本篇梳理筆者於線裝古籍的實際修護經驗,綜結此文與同好分享。

  • 活動紀實

    展覽操作的模式—以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為例

    蔡昕容

    每年,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會推出許多展覽,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為例,除了例行的常設展之外,還有主題多元、甚或跨館際合作的特別展。這些形形色色的展覽是如何形成的呢?展覽作為博物館的核心,博物館又希冀藉以傳遞什麼樣的訊息給觀眾?本次故宮特邀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以下簡稱荷蘭國家博物館)王靜靈策展人,分享該館策展的操作模式,除了透過館際交流相互增益,也得自另一個角度向讀者介紹平素較不熟悉之博物館的日常工作。

  • 編纂實務

    期刊編輯的「超級任務」—以《故宮文物月刊》為例

    蔡純純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於 2022 年 8 月公布博物館新定義:「博物館為一非營利、常設性機構,為了服務社會與促進社會發展,開放給大眾,而從事蒐集、維護、研究、溝通與展示人類的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以及其環境的場所。」彰顯博物館在推動文化和知識的傳播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從文化部 2015 年 7 月 1 日制定之博物館法第 9、10 條揭示之博物館功能、目的及達成方式中,可看出出版品之重要性。為達成此二條文所揭示之博物館傳統五大功能:典藏、研究、展示、保存修復與教育功能,無不需利用出版品傳播推廣博物館典藏品知識、內涵、研究及保存成果。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期刊—《故宮文物月刊》為例,介紹博物館期刊編輯工作內容特質與編輯所需技能,從出版流程中瞭解期刊編輯如何兼顧學術、普及教育、傳播藝術文化、宣揚知識與美學。

  • 文物快閃

    從院藏三幅王府平面圖看清代王府建築規制

    鄭永昌
最後更新日期:2024-02-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