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178
  • 文物脈絡

    「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展覽概介

    劉世珣
  • 文物脈絡

    高濂《遵生八牋》與晚明文人養生

    陳秀芬
  • 文物脈絡

    循部考穴—日本針灸書《經穴彙解》圖像的身體展演

    張哲嘉
  • 文物脈絡

    從動物到人身—略談《三才圖會》中的獸首神將

    汪劭純
  • 文物脈絡

    「織造精彩—清宮緙絲刺繡展」介紹

    許文美
  • 文物脈絡

    書學淵藪—豐坊〈各體書書訣〉冊

    高明一
  • 文物脈絡

    乾隆古畫鑑賞觀的形成—以李公麟之作為例

    何嘉誼
  • 教育推廣

    試探疫後博物館Podcast之經營與發展—以2024故宮「宮說宮有理」節目聽眾調查為例

    鄭莉蓉
  • 展示設計

    欣賞、感受與體驗—談「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的展示設計

    王聖涵
  • 保存維護

    包首易殘—淺談立軸上的包首

    郭倉妙
  • 文物快閃

    織成的圖畫—柬埔寨的佛寺掛飾

    杜士宜
  • 保存維護

    博物館永續發展—可重複使用文物運輸箱實務分享

    王琤雯

    在 2023 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 ICOM),將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定為「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敦促博物館可扮演促進永續發展的角色,並探討永續發展對博物館時至今日的影響與未來發展。

    博物館展覽,主要以館方典藏文物為主軸來規劃展覽,為增加展覽豐富程度,時會輔以規劃向國內外他館商借文物,創造出展覽的可看性。因此運輸商借文物是一個特殊的工作,須事先細膩規劃並按部就班執行,文物具有價值且不可取代性,在運輸過程中,必須保護它們免受損壞、遭竊或受環境因素等影響文物狀態。本文以近年來,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本院)國內外之借展文物裝運,以可重複使用的文物運輸箱為例,探討博物館的現在與未來在永續發展議題上,文物包裝運輸箱項目參考與應用的可能性。

  • 保存維護

    略述經摺裝與蝴蝶裝

    謝宜君

    古籍與書畫的裝潢,初以保護、保存及展閱為主要目的。隨著時代更迭,兩者發展出各樣的裝幀與裝潢形式,如古籍的卷軸裝、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與線裝,書畫的立軸、手卷、冊頁與鏡片等;其中或許有部分是彼此相互影響著,如書畫冊頁的蝴蝶裝及經摺裝,於古籍當中亦有同名的裝幀。嚴桂榮與楊正旗皆認為書畫冊頁形式受書籍裝幀影響所產生,潘美娣於《古籍修復與裝幀》一書中則將冊頁歸納為古籍裝幀的一種,這些說法也顯示在「冊頁」的裝潢形式上,古籍與書畫之間的關係密切。

    本文僅就古籍與書畫冊頁有相同名稱的經摺裝及蝴蝶裝,綜合筆者於現職修復工作對古籍經摺、古籍蝴蝶裝、奏摺與冊頁蝴蝶裝結構的觀察經驗,並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曾經展覽及典藏資料庫的藏品圖像為例,梳理它們的相似與相異之處,作簡要分享。

  • 教育推廣

    博物館裡的代間學習—談兒童學藝中心「到故宮找科學—幼兒STEAM工作坊」的實踐歷程

    劉家倫

    「到故宮找科學 —幼兒 STEAM 工作坊」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兒童學藝中心(簡稱兒藝中心)與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簡稱市北大幼教系)師生共同策畫,於 2024 年5 月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推出。這項結合文物故事、科學探究、手作體驗的幼兒教育活動,除提供兒藝中心作為市北大幼教系學生教學實踐的場域,同時也導入幼兒 STEAM 的概念,為故宮文物開啟藝術之外的科學詮釋視角。本次活動亦媒合故宮資深志工與市北大幼教系學生共同籌備與執行,創造老少搭檔、代間共學的機會,為博物館的教育與研究注入意想不到的動能與活力。

  • 教育推廣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實現四大願景的策略—以推廣活動為例

    高瑄鴻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在文物保存、策展推廣及整理出版等需求下,不遺餘力提供書刊採購、館際合作及相關資源服務,承載起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的責任,依循院內去年度發布的「專業服務、開放多元、友善共融及永續發展」等四大願景目標,辦理主題書展及改善導覽設計方式,並參考國外博物館圖書館案例,以期持續作為全民藝術與文史教育的重點專門圖書館。

  • 文物脈絡

    關於平背式扁瓶

    謝明良

    本文將中國地區平背式扁瓶,區分成 A 型(懸提式)、B 型(提把式)和 C 型(壁掛式)等三型。先是觀察其出現和流行時代,並結合文獻記載提示特定扁瓶的名稱和功能。另外,嘗試和東北亞朝鮮半島和日本以及地中海塞浦路斯島所見平背式扁瓶進行外觀比較,初步認為做為東北亞扁瓶(提瓶)祖型後補的中國戰國、秦至西漢 A 型扁瓶,有可能是受到西亞和地中海影響的外來瓶式。

  • 文物脈絡

    晚清宮廷繪畫團扇個案研究—清〈李廷樑五體書清人畫狗〉成扇

    丁怡文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有近兩千件以明、清兩朝遺存為主的成扇類文物。明代成扇以名家書畫摺扇和御筆書畫摺扇為主。清代成扇多為清宮舊藏,主要為摺扇和團扇。據研究,清代宮廷成扇製作的兩個高峰期分別是乾隆時期(1736-1796)和晚清道光時期(1821-1850)後。乾隆時期的成扇在收藏或製作上都達到鼎盛。晚清慈禧太后(1835-1908)掌權時期,成扇數量多但品質不如前期,精品成扇已少見,相關研究較少。儘管晚清成扇品質不及早期,但仍有優良之作。透過研究此時期扇面上的藝術創作,不僅能了解當時宮廷的藝術品味,也能作為研究晚清宮廷畫家群的管道。本文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清〈李廷樑五體書清人畫狗〉為研究對象,對比《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簡稱活計檔)之文獻記載及國立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簡稱北京故宮)所藏晚清成扇圖像,推估此作的創作年代,釐清畫家身份,初步了解晚清宮廷畫家的成扇創作活動。

  • 文物脈絡

    咸豐二年天壇盜竊案所引發的定罪之爭

    王鑫

    小偷小摸,古已有之,屢見不鮮。然而咸豐二年(1852)發生的天壇盜竊案,由於事發地點、時機敏感,受到了咸豐帝(1831-1861)與公卿們的關注,並引出了君臣對如何定罪的不同見解。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藏珍貴文獻為基礎,還原案件始末,並穿插介紹涵蓋清代壇廟祭祀制度與律法的相關情況。

  • 文物脈絡

    趙孟頫章草〈急就章〉研究—對上海博物館與遼寧省博物館藏本之分析

    劉嫿嫿

    元代是章草復興及發展的關鍵時期,趙孟頫(1254-1322)臨寫的〈急就章〉被視為研究元代章草風格的重要材料。然而,現存三件趙孟頫〈急就章〉—分別收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稱故宮本)、上海博物館(以下稱上博本)以及遼寧省博物館(以下稱遼博本) —其真偽問題在學界引起爭議。張光賓(1915-2016)曾深入考察故宮本,指出其或為俞和(1307-1382)臨本。儘管學者們也對上博本與遼博本的真偽提出質疑,但相關研究仍顯不足。本文以上博本與遼博本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書法風格、書寫習慣、製作年代的探討,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兩件作品的真偽問題獲得更加全面且詳盡的認識。

  • 展示設計

    聚焦與詮釋之間—故宮「國寶聚焦」初探

    林姿吟

    二十一世紀臺灣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博物館的功能越來越多元,分類界線也越趨模糊,形成百家爭鳴的時代,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書畫收藏極具藝術價值,在客群競爭需求下,本文試圖從國寶陳列室的展示面貌,分析近年書畫策展人透過展場呈現不同於他館對待國寶展示的詮釋之道。

每頁筆數:20
頁次:1/3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