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13
  • 文物脈絡

    古代生活中的潔淨與禮儀— 從本院新入藏的商代晚期魚紋盤談起

    張莅

    在遙遠的上古時期,潔淨是祭祀活動中重要的一環。用來洗沐的青銅器,依據功能之別,有盛 水、溫水、注水、承水、舀水等不同的器具,反映著高級貴族在禮儀方面的講究,以及對於身 體潔淨的需求。在眾多的青銅水器中,以盤出現的時間較早,延續的時代也長,最具代表性。 本院近年新入藏一件青銅〈魚紋盤〉,係由國際著名收藏家范季融先生捐贈。范氏所藏青銅器 質量俱精,嘗以「首陽吉金」之名舉辦展覽及出版圖錄,享譽海內外。這件新入藏的〈魚紋盤〉, 製作年代為殷墟前期,距今約三千年,是目前所見同時期數量不多的青銅大盤,現介紹如下, 以饗讀者。

  • 活動紀要

    博物館國際推廣的青年種子培育計畫— 故宮「海外青年文化大使研習營」活動紀要

    蔡君彝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衝擊了全球人民的生活與全球藝文機構的營運方式,也促使博物館積極思 考在疫情中可扮演的角色以及與觀眾間的關係。為了回應疫情下學生族群的需求、持續培養青 年觀眾以推動故宮年輕化、並提升故宮的國際能見度,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推出 「海外青年文化大使研習營」專案,招募原本應該在全球各地留學、但因為疫情暫時返臺避疫 的優秀臺灣留學生參與,首度有規模地為故宮培育了二十多位國際推廣的青年種子,期許這群 精通外語、了解海外文化、熟悉社群媒體操作的海外青年在深入認識故宮後,能協助故宮連結 國際青年社群,代表故宮向海外年輕人發聲。

  • 文物快閃

    女人的衣櫃永遠少一件?— 喀什米爾〈佩斯利紋毛織披肩〉

    楊芳綺
  • 特展介紹

    千年南國—院藏越南主題文物特展概介

    林容伊

    本院自二〇一七年以來,每年皆以一個亞洲國家為題,在南部院區舉辦亞洲藝術節,今年的主題國家為越南,除了活動以外,也同步規劃了展覽。本院過去已於二〇〇九年舉辦相關專題展「芙蓉出水—越南青花瓷展」,而二〇一九年的「泥土的座標—院藏陶瓷展」將院藏越南陶瓷做過全面性的梳理,同年「占婆的微笑:越南林迦罩」則針對院藏林迦罩進行深入導賞。以此為基礎,本次嘗試推出科普類型的綜合性展覽,以院藏文物為主體,並承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及人類學博物館借展,此次展出的一四一件文物,包含了文獻、書畫、陶瓷、玉、銅、金銀等多元材質,希望提供給觀眾豐富的視覺饗宴,並且進一步介紹越南的古代人群、歷史與藝術文化。

  • 特展介紹

    「閑情四事」商機無限—打造插花、焚香、掛畫、喝茶幸福感的「四司六局」

    許媛婷

    千年以前,相傳曾有一場被傳為佳話的「風雅盛會」,是宋駙馬爺王詵(1036-約1093)宴請當時的名士蘇東坡(1037-1101)、黃庭堅(1045-1105)、李公麟(1049-1106)、米芾(1051-1107)等十餘人在庭園的一次聚會。聚會上,眾人所關注的主角常常是這些文人名士們,然而本文試圖透過文獻資料,將視角轉移到穿梭在文人周圍,現場負責筵席、聚會服務的工作人員身上。正因為他們的專業付出,才能營造出充滿「花、香、畫、茶」的閑情氛圍。

  • 特展介紹

    香合、梅花與嬰香—宋人品香二三事

    何炎泉

    宋朝開始流行著各種品香的活動,尤其是社會上層的人們,不僅對於各種香味相當敏銳,也發展出香的各種品評與審美。品香也就與喝茶、插花、掛畫、聽琴、談禪等,都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藝雅事。古代的香味當然難以保存,連文字記載也相對困難,因此過去藝術史研究中,鮮少提及嗅覺的部分。這些作品出現時,也不容易聯想到香,甚至連黃庭堅手抄的嬰香方都被定名為「藥方」。然而,透過宋人最愛的梅花,可以將此四件看似無關的作品聯繫起來,分別是蘇軾的折枝梅、善畫梅的揚無咎、宋徽宗的梅花、具梅香的嬰香。儘管梅花在作品中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卻又彰顯出其兼容並蓄的豐富內涵。透過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北宋香文化的無所不在,儘管味道早已煙消霧散。

  • 特展介紹

    靜影沉璧—宋吉州窯黑釉木葉貼花盞及相關問題

    余佩瑾

    2019 年本院與日本的姐妹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共同舉辦「黑釉工作坊」,當時雙方約定隔年就相關主題再討論一次後,預備於2021 年推出展覽呈現研究成果。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從2020 年開始蔓延開來的疫情擾亂了所有人的步調,讓原本規劃舉辦的第二場工作坊因此被迫取消,同樣的,本來計畫於去年辦理的展覽也延到今年。這是本院九月十六日推出的「閑情四事—插花.焚香.掛畫.喝茶」的策展背景。

    值此後疫情時代,回看一路走過的歷程,除了感謝之外,再無其他言語可以表達內心的感受。感謝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和國家圖書館應允出借珍藏,參與展出。本文改寫自「黑釉工作坊」會上宣讀之論文「金彩陳跡—吉州窯葉紋碗及相關問題」,除了紀念策展約定之外,亦期透過日常接觸得到的喝茶一事,反過來體會宋人的喝茶趣味和詩意。

  • 文物脈絡

    關於「坤寧殿」茶碗

    謝明良

    本文先是觀察原大維德基金會(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藏宋代建窯黑釉碗碗底「坤寧殿」刻銘,進而談及乾隆皇帝(1711-1799,1735-1796 年在位)御詩中對於「坤寧宮」的提問,並介紹了學界對於日本茶道史上著名古典《山上宗二記》(1588)所謂「坤寧殿茶碗」的幾種推測,以及中國浙江省南宋臨安城遺址一帶採集的刻銘標本。

  • 文物脈絡

    茶熟清香•有客到門可喜—從日本京都萬福寺隱元紫砂壺談起

    黃健亮

    明末禪師隱元隆琦(1592-1673)為臨濟正傳三十二世高僧(圖1),八十二歲於京都黃檗山圓寂後,遺物便被寺方妥善珍藏,包含本文探討的兩件隱元日用紫砂壺。相較於考古出土、沈船出水壺難免土沁水蝕,這兩件隱元日用舊物卻承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全器包漿盈潤,隱元手澤宛然在目,彌足珍貴。惟長期以來的出版物僅見單一圖版,偶有學者提及,卻未見深入研究。筆者心繫此事多年,2018 年春季終於在中日友人協助下,有幸於京都萬福寺文華殿拜觀〈大彬款紫泥大茶罐〉備覺殊勝,感謝寺方禮遇,獲准上手並作影像記錄。本文為兩件隱元壺的基礎研究,從使用痕跡、茶垢推論隱元茶法、茶種,並勘校以往出版品對其來源模糊、銘文誤讀、容量錯誤等不足之處,以下茲將研考心得求教於先進。

  • 文物脈絡

    鼻祖由來仿嘉靖—乾隆御製三清茶詩茶碗

    廖寶秀

    在乾隆皇帝(1711-1799)的茶舍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每座茶室內的茶器幾乎都是制式的陳設,大同小異,終其一生茶舍裡不可或缺、造型不變、且最具代表性的啜茶用器就是御製詩文瓷茶碗,以及竹爐、御製詩宜興茶壺及茶葉罐、陸羽茶仙像等。此一獨特風格筆者認為或與乾隆皇帝執著深情的個性有關,他一生鍾情的人、事、物歷久彌堅、恒常不變,一如他對孝賢皇后(1712-1748)的愛情,對王羲之(303-361)〈快雪時晴帖〉的喜愛、對千尺雪與竹爐山房茶舍的嚮往,以至於寄情於三清茶詩茶碗、竹爐等事物,都表現出他一以貫之的鍾情與摯愛。

    由乾隆御製詩及宮廷製作檔案養心殿《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得知,三清茶詩茶碗造型源自明嘉靖(1522-1566)〈青花白地人物撇口茶鍾〉,但已然經過乾隆皇帝的設計改造,紋飾與原來有所改變,自成乾隆茶舍獨一無二的茶碗樣式,無論〈三清茶〉、〈荷露烹茶〉、〈雨前茶〉或〈烹雨前茶作〉等御製詩茶碗,詩文內容雖不同,但形制都是相同的,可見乾隆皇帝對於自己改造設計過茶碗的喜愛與自信。

  • 展場巡禮

    草蟲畫中的蝶與蛾—古人的浪漫想像與現代科學的對話

    徐堉峰

    在草蟲畫當中,蝴蝶出現的比例很高,這無疑淵源自對莊周夢蝶瀟灑態度和梁祝愛情浪漫的嚮往。古人畫蝶雖從唐代便已有之,但是是於宋代方才繁榮發展。細看古人花鳥畫作品,便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在諸般出現在丹青的生物當中,蝴蝶雖然見於畫中的頻度頗高,但相較於其他生物,種類鑑定上卻格外困難。難處可分為幾點:一、蝴蝶是昆蟲,而昆蟲有體型小、特徵不易觀察的特性;二、蝴蝶活動能力強,不易接近細看;三、蝴蝶翅薄易碎、鱗粉易脫落;四、古人對蝴蝶分類的概念與今人不同。這些因素使古畫上的蝴蝶符合真實種類者僅十之一二,常見的是部份特徵吻合,但其他部分則是畫家的想像,更多見的是一只畫中蝶同時擁有兩種以上蝴蝶的特徵,形成「組合蝶」的情形。鑑定古畫蝶須知古人往往蝶蛾不分,畫中蝶常混有蛾類。另外,須考慮畫家出身及任職地,優先考慮其地出產的蝴蝶種類,才能作出比較正確的鑑定。從古畫中蝴蝶的種類,可以了解畫作創作時代的環境背景,和今日作比較,進而察知古今環境變化,另從畫作中出現的蝶種,或可提供有關於畫家生平的線索。

  • 展場巡禮

    「草蟲捉迷藏」的跨界交流

    戴為愚

    生物繪畫可以是一門藝術,也可以是一門技術。在藝術家筆下的畫作,呈現的是創作者的思緒與希望傳達的意境。而由生物學者描繪的圖像,則著重於呈現真實生物構造與傳遞科學訊息。筆者本次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草蟲捉迷藏」特展解說的協作過程,發現必須擺脫生物學繪製生物圖像的科學制式框架,轉而徜徉於欣賞深具藝術家個人特質的自由創繪中,在腦內及心靈,彷彿都經歷了一場文科與理科的劇烈碰撞。

  • 展場巡禮

    一部來自養心殿的百年科普教材—《理科掛圖》

    盧雪燕

    1924 年11 月5 日上午,按《大清皇帝辭位優待條件》,已經「暫居」紫禁城十三年的溥儀(1906-1967),突然被告知簽署新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其中第三條規定,清室必須即日移出,驚慌之餘,包括婉容(1906-1946)等家眷在內的溥儀等人,只能匆匆收拾細軟,才幾個小時,便坐上國民軍早備好的汽車,緩緩駛離紫禁城,而他身後這座,專屬於皇家,數百年來始終神秘,不為外人所知的「宮闈禁地」,隨著清皇室的離去,從此向世界打開大門,而更引人注意的是,清遜帝十多年來的「宮廷」生活,似乎也跟著清室善後委員會,一次又一次的查點各宮殿物品,而逐漸明朗起來。

  • 展場巡禮

    「草蟲捉迷藏」特展館際合作緣由與歷程紀實

    王湘文

    本次「草蟲捉迷藏」特展與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臺北市立動物園與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蝴蝶宮昆蟲科學博物館等館校合作(圖1),是本院首度採藝術史與生命科學兩種視野來介紹草蟲畫。(圖2)國立故宮博物院過去舉辦過「百禽百聲音.一動一情性—明邊文進三友百禽圖特展」、「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等展都已將生物圖片輔佐書畫作品,唯這次特展除了生物圖片輔助外,還有為數眾多的昆蟲學家加入實際作品說明寫稿,所以一件作品除了既有的藝術史脈絡外,尚有生命科學說明,同時補充畫中草蟲寫實精確度與美中不足之處,為本展最大亮點。

  • 文物快閃

    乾隆皇帝巡幸避暑山莊路線圖—跟著〈直隸通省輿地全圖〉去旅行

    葉淑慧
  • 保存修護

    書畫摺扇的修護

    洪順興

    炎炎夏日,居室終日空調,古人就無此舒適與方便,在酷暑難耐之際也只能不停的搖擺扇子,才能換取些微的清風與涼意。於杜牧(803-852)《秋夕》詩中「輕羅小扇撲流螢」是那麼有詩意,而紙絹做的扇子又怎麼能禁得起來回的擺動與撲螢呢?由於扇子具實用功能,加上製作材質特別或因保存不佳、自然劣化等因素,劣化的命運可謂與生俱來,摺扇修護是延長保存的主要方法,是特殊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 保存修護

    院藏古琴及其保存維護之淺見

    林永欽

    配合展前檢視院藏古琴〈雪夜鐘琴〉狀態,本文就古琴修護與工藝或藝術文物修護之間的差異性進行比較。古琴文物具備獨特樂器與藏品雙重屬性,在典藏政策的抉擇上,或應集結各方專家共同評估該採取何種典藏維護措施,使藏品能更發揮其價值。

  • 保存修護

    院藏毛皮服飾的保存修護初探

    蔡旭清

    國立故宮博物院( 以下稱故宮) 典藏中有皮毛服飾類藏品,過去文獻中有關毛皮修護資料甚少,因此此篇為進行本院毛皮服飾類文物修護前對於其材質、來源、與修護方法的探討,為修護文物前的研究與準備,藉此了解清宮舊藏毛皮服飾之製作方式以及目前保存現況。透過加固材料的研究試驗結果,確立適當的修護材料與方法,提供未來加固毛皮類藏品黏著劑的選擇。

  • 保存修護

    藏品害蟲小檔案—衣蛾

    楊若苓

    室內偶而可見灰色瓜子狀的東西貼附在地面或牆上,或從天花板上懸垂下來(圖1),臺語稱牠為「瓜仔蟲」,也有人形容牠是移動的水泥塊,昆蟲學上稱之為衣蛾,這是因為其部分種類幼蟲會取食損害人類衣物織品而來。考古資料顯示羅馬時代便有毛料被衣蛾危害的紀錄,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間接造成這種害蟲在歐洲大陸傳播開來。1 二○二○年因防範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全世界有將近九成的博物館及文化遺址暫停對外開放,關閉期間無擾動的環境條件意外造成此博物館害蟲的突增。

  • 文物脈絡

    趙原〈陸羽烹茶圖〉卷的詩與畫

    何傳馨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人集錦〉卷,包括趙孟頫(1245-1322)等八位元至明初畫家橫幅形式畫作,各幅具有元代至明初山水竹石典型,為畫史重要名作。其中第六幅題為趙原〈陸羽烹茶圖〉(圖1),畫幅起首有「陸羽烹茶圖」題記,因此定名。畫幅上乾隆御題詩外,有兩則題詩,書者歸屬歷來著錄不一致,有待從詩與畫的關係進一步探究。此畫有「園亭山水圖」之稱,畫中以人物活動其中的園亭為主景,與同時期「齋室圖」相關,趙原為周敏作〈天香深處圖〉,有倪瓚(1301-1374)題記,即為一例。

每頁筆數:20
頁次:12/3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