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797
  • 2025年第42卷第3期

    來自江南的來舶畫人:東亞繪畫史視野中的張莘花卉圖

    黃立芸

    張莘(1744- 約 1817),浙江仁和(杭州)人,初名昆(崑),字秋谷(穀),號 西 冷 釣 徒、 鋤 雲 館 等。 根 據 中 國 與 日 本 的 記 載, 他 在 日 本 天 明 年 間(1781-1788)曾赴琉球、長崎,留下包含墨竹、水墨山水等作品,在他歸國後作品仍持續輸往日本,設色花卉作品尤其受到歡迎。從中國畫史的角度觀之,張莘不過是清代中期眾多惲壽平(1633-1690)的追隨者之一,無足輕重,然而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後期,張莘名列來舶四家之一,受到南畫家椿椿山(1801-1854)等的推崇並加以學習,可視為江戶時代後期在南蘋風之後,對中國明清花鳥畫受容的重要案例。本文立於東亞藝術史脈絡,聚焦張莘之生平、作品,並以椿椿山為例指出其對江戶時代後期花鳥畫新發展之影響。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有張莘〈碧桃月季〉扇面(1815),過去此作少為學界所知,望本文有助於未來院藏品之研究。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2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2
  • 2025年第42卷第3期

    柳貫的書法與書學思想—兼論顏真卿書風在元末明初的影響

    楊易韜

    柳貫(1270-1342),字道傳,浙東婺州浦江人,為元代中後期浙東學術界重要代表。柳貫的另一身份傳統研究卻較少關注:他是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1254-1322)極親近的弟子,曾向趙氏學書。以往研究主要聚焦於柳貫的史學、文學等成就,對其書法藝術尚乏全面與深入的探析與梳理。柳貫不但在學術傳承上承襲大家,書法方面也識見不凡,品味廣博,影響了宋濂(1310-1381)、戴良(1317-1383)等重要的元末明初文士,對元明之際的書壇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擬從其傳世書蹟入手,觀察其書法風格的發展,整理其書學思想,鑑別其書作真偽,期以展示他在中國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有元一代,趙孟頫在較早時已主張要學習「二王」書法,而反對時俗學習顏真卿(709-785)書法。前人研究多認為其時顏書較為衰落,檢視作為個案的柳貫書法,本文則進一步發現圍繞在柳貫周圍的浙東友朋、弟子,他們亦對顏體楷書推重有加,並經意學習,形成了難以忽視的書法史景觀。本文希望揭示當時浙東書壇并未規規學步的觀念潛流,看到書史建構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張力,進一步廓清元代至明初書史的發展面貌,以及書家的論述與實踐在書史上的重要意義。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6 MB 下載次數:55
    格式:PDF 檔案大小:6 MB 下載次數:55
  • 2025年第42卷第3期

    從董其昌搜研王維雪景看王維山水形象演變過程

    高明一

    晚明董其昌(1555-1636)鑑定馮夢禎(1548-1605)收藏的王維(692-761)〈江山霽雪〉卷,使此畫成為〈輞川圖〉之外的名品。作為隱居山水,〈輞川圖〉深植人心。王維尚有其他的山水形象,甚少討論。本文處理三個問題:第一、山水畫從唐代八世紀興起以來,經歷怎樣的演變,而在北宋晚期王維成為雪景山水的代表。第二、王維成為山水名家譜系源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元代趙孟頫(1254-1322)意欲在南宋院畫之外,建立以王維為首的山水譜系。王維成為山水畫最高標準,經由趙孟頫與其外孫王蒙(1308-1385)的人脈傳承,明代中期的蘇州杜瓊(1396-1474)建立完整的水墨山水譜系。之後,蘇州文徵明(1470-1559)也建立王維為首的雪景山水譜系。從譜系角度看,晚明松江董其昌的南宗水墨山水畫,和杜瓊的差異,是將南宋院畫貶斥為北宗著色山水。董其昌的譜系原型是嘉靖後期,萌生江南的利家文人畫優於行家職業畫,這源自文徵明的畫學觀:崇尚元畫,勝於南宋院畫,進而影響收藏元畫為盛。早於董其昌,利家與行家的山水譜系論述見於徽州籍詹景鳳(1532-1602)。詹、董二人的相同點,皆以王維發端,董元(?- 約962)與巨然(約十世紀後半)、元四家為樞紐。第三。董其昌推崇〈江山霽雪〉卷,作偽者衍伸出不少「分身」,並賦予別名而流傳至今。透過研究,推測馮夢禎收藏本可能的原貌。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6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6
  • 2024年第42卷第2期

    圖繪外交:傳陳居中《文姬歸漢圖》的製作脈絡與宋金關係

    王怡婕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傳陳居中《文姬歸漢圖》為一件工緻巧妙的敘事立軸。這件作品以大畫幅架構出一個位於異域平原內的外交場景,在以「文姬歸漢」為題材的種種作品中,屬於極為罕見的珍品。本文基於前行研究的豐厚論述,擬聚焦討論《文姬歸漢圖》圖寫外交的幽微手段。畫面中除了描繪文姬(蔡琰,177-249)與左賢王的道別,還獨樹一幟地呈現了漢朝使節與匈奴使節交錯排列的場景。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作特別在畫面中加入位階高於畫中其他使節的漢代官吏,眾人圍繞且凝視著文姬、左賢王與二位幼兒的別離。官吏現身別離場景,二族使節錯綜交談,這樣的情節實不見於其他以「文姬歸漢」或「胡笳十八拍」為題材的圖繪中,為《文姬歸漢圖》特意創出的敘事情境。本文將以年代的再論作為起點,藉由比對風格結構與圖中器用,暫將此軸的製作時間定於十二世紀中後期,即靠近南宋孝宗朝(1162-1189 在位)之時。其次,本文根據圖寫異族的畫史脈絡,分析《文姬歸漢圖》畫面中的人物形象表現與空間建構。藉由圖繪中的人物與空間安排,推論此作首要目標在於展示宋、金交聘的平等關係。《文姬歸漢圖》誕生於國力漸強且要爭取與金對等的孝宗朝,或為宋室力圖恢復之時,衡量自身與外族關係之圖繪珍品。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352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352
  • 2024年第42卷第2期

    流動的真實性:以蘇軾雪浪石為個案的考察

    張燕莊

    雪浪石被認為是唯一存世的蘇軾(1037-1101)藏石,但其真偽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然而,卻沒有人質疑根據我們現代的定義來判斷雪浪石的真偽是否合適。本文通過梳理十二至十九世紀與雪浪石相關的文獻、圖像及物質材料,意在指出古物真實性的問題遠超「真偽」問題,而且判斷雪浪石真實性的標準也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十八世紀以前,雪浪石和盛放它的芙蓉盆都被替換過,但這不影響其「真」,顯示了「真」與原件的鬆散關係。十八世紀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的兩塊雪浪石,則必須通過「失而復得」的新造故事來證明其自身的可靠出處。乾隆皇帝結合文本以外的圖像、物質材料以及實地考察,耗時二十多年卻對雪浪石「真偽」得出前後相反的結論。而十九世紀精英階層的疑古思潮使他們對是否存在「真的」雪浪石及芙蓉盆都產生了消極的態度。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573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573
  • 2024年第42卷第2期

    越南施釉雕像「哈奴曼」的起源與印尼爪哇市場的關聯

    坂井隆

    Among Vietnamese ware by the 14th-15th century, the golden age of their export, one finds a very unusual ware in particular forms or motifs such as glazed figurines and wall tiles. These kinds of wares diverged greatly from the Vietnamese or Chinese ceramic traditions. One can actually compare them with findings from Java in Indonesia, whereas almost no finds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Vietnam itself. Hence, it seems very probable that these unusual wares were manufactured by special order for the market in Java. As a typical exampl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image of “Hanuman” polychrome figurine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sherds found at the Trowulan archaeological site and sculptures/reliefs at the Panataran Temple in East Java. Moreov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the purpose of these figurines ordered by the high society in Trowulan, the capital of the influencial power Majapahit Kingdom.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288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288
  • 2024年第42卷第2期

    酗酒、嚴刻、好抄家:流言傳播與雍正皇帝的因應

    葉高樹

    雍正皇帝在位期間,飽受流言困擾。流言的產生,主要是因康熙皇帝晚年的皇位繼承權之爭,有來自社會輿論的質疑,更有雍正皇帝主動揭露的酗酒、嚴刻、好抄家等針對個人行為或性格的指控。面對種種不利於己的言論,雍正皇帝一概斥之為惡意捏造的假訊息,並將他所認定的散布者列為打擊對象。他對流言的處理,是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澄清,並隨著統治權的穩固,欲打擊的幕後敵人也從允禩集團的外圍份子轉為核心成員;同時,透過編輯《上諭內閣》、《大義覺迷錄》,並下令定期宣講,達到反覆宣傳的作用。然而,不論流言對當事人的傷害程度如何,在資料留存的限制下,有難以追查、無法確定的問題;在史料解讀的影響下,又極易陷入判定真假、各說各話的困境。因此,本文擬借用社會科學探究流言的方法,以攻擊雍正皇帝酗酒、嚴刻、好抄家的流言為例,分就流言生成及其傳播途徑、雍正皇帝對流言的駁斥、流言與雍正皇帝的治術三方面,分析雍正皇帝操作流言以達到鞏固統治目的的過程。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488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488
  • 2024年第42卷第1期

    一幅畫的社會生命史:〈四梅圖〉的流傳及其在清末民初的影響

    唐寧

    〈四梅圖〉是墨梅史上的名跡,也是南宋畫家揚無咎(1097-1171)屈指可數的傳世作品之一,在歷史上也都是由赫赫有名的文人收藏家傳承經手。本文旨在梳理這件作品由晚清至民國初期的遞藏史,並探討在此期間,〈四梅圖〉經由與不同藏家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影響力。

    〈四梅圖〉於嘉慶時期回到蘇州,並在晚清先後經陸恭(1741-1818)、程楨義(1816-1853)、潘遵祁(1808-1892)、李鴻裔(1830-1885)和顧文彬(1811-1889)之手遞藏。作為一件少數未被收入宮中的宋代名跡,歷任藏家都對〈四梅圖〉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操作。除了在畫上遍蓋印章、廣邀文人唱和題詠以及對原作進行臨仿等傳統方式,蘇州藏家們還專門為〈四梅圖〉修閣築樓並製作拓本,這些行為都有效地提升了這件作品在江南地區的知名度。不但如此,這件作品還以一種錯誤解釋的方式被收入晚清時期的書畫著錄中。與此同時,〈四梅圖〉對藏家也發揮了多層次的影響力,它不但讓藏家得以進入頂級文人士大夫的交遊圈子、有效提升藏家的社會地位,同時也衍生出新的藝術作品,並參與建構藏家的家族記憶。

    此外,在元明時期,〈四梅圖〉曾有過一波追摹的浪潮,當時吳派畫家製作了大量的臨仿作品,讓〈四梅圖〉形成了一個作品系譜。在清末民初,這些「四梅」作品群分佈在江南各處如蘇州、湖州、昆山、南京等地,且藏家相互之間有著或深或淺的關聯,顯示出江南地區存在一個由不同社會身份的藏家組成的藝術品交易網絡。該網絡受到太平天國戰亂的沉重打擊,導致藝術品在清末民初不斷向上海匯集。與此同時,傳統帝制的解體和上海華洋雜處的城市環境讓文人無法像在晚清蘇州一樣,於收藏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且他們也愈發需要通過自己的書畫才藝來謀生。由此,文人在藝術生態中的角色逐漸從收藏端向生產端移動。在「四梅」系譜中,吳湖帆(1894-1968)對陸治(1496-1576)〈梅竹圖〉的臨仿為這種變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43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43
  • 2024年第42卷第1期

    清中葉以降蒙漢商業交易、司法問題與族群互動—以庫倫商民事務衙門審理搶劫及偷盜旅蒙商人案件為例

    王士銘

    本文以清中葉以降庫倫商民事務衙門審理搶劫及偷盜旅蒙商人案件為例,討論清朝制定出入蒙古的法令及保護商民措施、庫倫商民事務衙門審理程序,並按商業交易、司法問題與族群互動方面分析內地商民與蒙古人之間的社會及經濟關係。

    首先,商民因清準戰爭前往清朝軍隊在喀爾喀各處的駐紮地運補軍需。這些商民請領理藩院部票,係屬官商,清朝負有保護責任。戰爭結束之後,清朝只留少數兵力在科布多及烏里雅蘇台監視準噶爾;並且調整貿易政策,允許商民前往喀爾喀各旗貿易。因此隨著前往喀爾喀各旗的商民逐年增加,清朝保護商民的力量不如以往,商民不只要有自衛能力應付突發情況,更須尋求在地蒙古權貴庇護。

    其次,商民遇事報案應主動出示票照表明身分,取得地方衙門司法協助。承審官員針對案情先依循《蒙古律例》再參酌《大清律例》給予公正的判決。個別案件指出,商民在市圈或部落可否順利取得司法資源,或有人為因素影響,致使官員未能在法定期限內審結,並出現商民屢年催呈情況。除此之外,不可忽視商民集體呈訟的力量。若地方賊風四起,嚴重影響治安,商民會集體抗議,力求官員盡快處理之。

    再者,游牧經濟特性之故,商民與蒙古人採賒欠貿易,若蒙古人無法按期償債,勢必逼迫貧苦者參與犯罪。賊匪在不同季節犯罪,取得贓物是不同的,商民須留意防範之。除各類貨物外,商民最常被搶盜的牲畜是馬。因為馬對蒙古人來說是衡量財富的尺度,亦是經濟價值高的戰略物資。至於銷贓管道,賊匪為求快速變現最常找上熟識的商民買贓。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680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680
  • 2024年第42卷第1期

    皇家讀本:明代內府批讀典籍考論

    介志尹

    本文標立「明內府批讀本」此一版本類型,指明代內府文臣施加句讀、圈發及批語的前代典籍。這批明內府批讀本是提供給皇子皇孫閱讀的「皇家讀本」。清內閣大庫舊藏的宋元版書籍中,常見以朱色圓圈戳印句讀、天頭墨筆批語的本子,過往未有學者正確指出其來源。本文以《歐陽文忠公集》為典型案例,以書中批讀記號及史料、收藏源流的佐證,論證該書現存 14 部宋刊本及 1 部明內府抄本,均屬於明內府批讀本。

    文中歸納四項鑑定要素:摘要式批語、朱圈印句讀、有一定格式與規模以及出於清宮舊藏,並以源出清內閣大庫更有證據力。初步考定現存 16 種 27 部明內府批讀的典籍,其中多數為宋元版,兼及前代典籍的明內府抄本。文末檢討鑑定方法的可行性與限制,並闡釋「皇家讀本」的書籍史意義。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08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808
  • 2024年第42卷第1期

    唐咸亨年(670-674)的陶瓷景觀

    謝明良

    本文依據唐咸亨年(670-674)幾座紀年墓所出陶瓷,嘗試梳理在此短短五年間,所透露出的和今日所謂陶瓷史相關的訊息。此包括:一、不同地區所見同類製品的時代和樣式差;二、唐三彩的跨區域消費、釉彩裝飾以及屬性問題;三、陶俑的時代和區域樣式以及明器文化圈問題;四、雙獸柄壺的尺寸及其在墓葬中的組合情況。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64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64
  • 2024年第41卷第4期

    意象、想像、理想交織的戰圖:《平定臺灣得勝圖》的製作、重繪、贈送與目的

    盧正恒

    《平定臺灣得勝圖進呈副本》為福康安(1754-1796)聘僱畫工在臺灣製作、北京裝裱並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八月呈交乾隆皇帝(1711-1799,1735-1796 在位)之圖冊。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最終確定選圖、題詩、增繪;此過程已有學者詳實闡述。本文將焦點移往各階段圖繪主導者,包括福康安、清宮以及最後皇帝對此圖利用的三階段。首先關注福康安在完成交辦任務之餘,嘗試在圖中展現自身功績,用以回應皇帝寄予的厚望。隨著此圖在清宮畫家和皇帝意志下轉繪為彩圖、銅版畫,福康安的個人色彩被逐一抹去,並依照過往戰圖繪畫經驗、技法添加了對於臺灣戰場的想像。最後,考證乾隆皇帝視此戰為發生於內地之外的海疆,配合當時滿洲族群認同建構,強調尚武的滿洲在海疆締造之偉業,並將之刻意宣傳於內亞。馬嘎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使團前來時,更特別選此為禮品贈與。通過分析從《進呈副本》到彩繪本、銅版畫、贈送的過程,理解清代戰圖在層層轉換中,隨著各階段主導人的意志而展現不同的目的和結果。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772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772
  • 2024年第41卷第4期

    集會之門:十五至十七世紀張家口堡基礎建設以及漢蒙滿資訊流通

    孔令偉

    十五至十七世紀張家口堡係中原北部、蒙古與遼東間的交通輻輳。通過張家口的商業活動,明朝試圖維繫所謂朝貢體系,在名義上將蒙古和女真(後改稱滿洲)納為藩屬。此外,明朝在張家口建立情報網絡用以搜集關於蒙古和女真的資訊。藉由派遣通蒙古語的間諜,明朝意圖分化蒙古和女真諸部之聯繫。要言之,明朝的邊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內亞各族群的合作。另一方面,蒙古和女真對朝貢體系有與明朝不同的解釋,因此反將「進貢」視為與中國進行經濟交換之良機。同時女真人亦利用張家口的關鍵地理位置與蒙古進行聯絡。換言之,張家口在滿蒙關係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通過使用多語種資料來源,本文從跨界視角闡述張家口的關鍵地位。

    十五至十七世紀所形成的漢、蒙、滿文多語種史料,為研究明清之際張家口以及漢蒙滿關係提供多元史源。通過發掘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滿文原檔》,以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明朝兵部題行檔》、《清內秘書院蒙古文檔案》等多語種檔案史料,並結合官書、奏議、文集等公私文書與故宮收藏之古地圖等圖像史料,本文重點由基礎建設以及資訊流通的視野切入,通過關注明代後期張家口及其周邊防御工事與邊疆馬市之運作,考察該地漢、蒙、滿多元之族群互動。以此探討張家口在近世東北亞地緣政治轉型的進程中,所發揮之關鍵歷史作用。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554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554
  • 2024年第41卷第4期

    現存《永樂大典》引《山海經》圖像考述

    鹿憶鹿

    原兩萬多卷的《永樂大典》,為永樂年間(1403-1424)由解縉(1369-1415)主持編纂的大型類書,現存八百多卷,分藏在海內外各圖書館。現存《永樂大典》所引《山海經》將近三百處,而圖像只見於卷 910、卷 3007 與卷 22180,共 18 幅,可謂目前所見最早的《山海經圖》。本文根據此殘存的 18 幅引自《山海經》圖像來討論、比勘,包括兩幅奢尸、據比尸圖,15 幅收錄在「人」部的遠國異人圖,與及未見於現今《山海經》的貘獸圖。

    作為目前能見的最早《山海經圖》,《永樂大典》所呈現的造型獨特,與明清的圖像殊異,尤其在遠國異人的髮型上明顯偏好夜叉火焰頭,似有脈絡可尋,而在君子人或穿胸人的圖像,更是在細節上著墨。《永樂大典》所徵引《山海經》,繪製的圖像各具特色,不與他人同,是最早的《山海經》珍貴圖像文獻。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00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600
  • 2024年第41卷第4期

    上品驢藥:中國本草文本中的阿膠論述

    劉世珣

    中國主流本草文獻幾乎都將驢藥列入「獸部下品」,但驢藥中的阿膠因「無毒」、「輕身益氣」等特性,自成一個藥物分類範疇,歸入「獸部上品」,其特殊性不言而喻。歷代本草書和方書記錄了不同時期人們對阿膠的觀察以及認知上的省思,當中有關黑驢皮、阿井水等製膠要素及其對應療效的論述,並非從藥物所含成分、歸經與臟腑辯證理論分析解釋,而是從自然宇宙論的角度切入探討,其背後涉及模擬比類與陰陽五行學說,以及人體小宇宙與自然大宇宙之間的對應與穩定關係。惟相關論述並非一開始即是如此,而是有其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且不同階段的論述,各有其重點與特色。此外,本草方書中辨識真偽阿膠的文字敘述,往往涉及視覺、嗅覺、觸覺等人類的主觀感知,這類感知時常被當作甄別真膠和偽膠的重要判準,形成一種辨藥知識的傳統。綜觀這些阿膠的文本記述,彼此之間既相互傳抄,亦相互質疑,甚至出現挪用、複寫,進而形塑自己是論述原創者的現象。然而,當中透過模擬比類與陰陽五行學說解釋製膠要素,很有可能僅是宋代以降本草學家的一種宣稱和論述方式,醫者實際使用阿膠治療疾病時,未必依然注重此原理原則。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685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1685
  • 2024年第41卷第3期

    沈銘彝與其收藏之懷素〈自敘帖〉水鏡堂拓本

    劉宜璇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唐代懷素(活動於八世紀後半)〈自敘帖〉墨跡卷為書法史上之名作之一,文徵明(1470-1559)約於嘉靖三年(1524)依〈自敘帖〉墨跡卷製作了水鏡堂刻石。本文關注的即為作為嘉興文化望族一環之沈銘彞(1763-1837),以及其所整理、修復的〈自敘帖〉水鏡堂拓本,又被稱為沈銘彞本。

    文章首先梳理沈銘彞家族為嘉興當地名門望族,人才輩出,沈銘彞結識許多當時有名之金石鑑賞家、收藏家,且對書畫、金石、拓印皆有收藏及研究。沈銘彞本為諸多〈自敘帖〉水鏡堂拓本中製作精良者,內容豐富,有著諸多清人之題記及鈐印。沈銘彞如藏書家般將沈銘彞本修復為線裝書,並為之加註。再透過沈銘彞日記梳理沈銘彞發現沈銘彞本之時間及經過、沈氏對沈本之評論,並還原出了沈本原有之可能面貌。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327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1327
  • 2024年第41卷第3期

    圖繪女仙──《仙媛紀事》版畫研究

    鄭婷婷

    相較《新鐫仙媛紀事》文本上日漸積累的研究成果,作為該書重要組成的木刻版畫插圖,有待進一步探究。本文首先從插圖可能的圖像來源、風格概況與圖文關係等三方向切入,初步見出編纂者楊爾曾(約 1575-1625 以後)的編輯策略與手法。奠基在這樣的基礎下,接續著重於書中唯一獨立成卷(第八卷)的〈曇陽子〉及其插圖。曇陽子(1558-1580)本名王燾貞,是同時代女仙,以萬曆八年(1580)升仙轟動一時,曇陽信仰的成立與擴散與其父王錫爵(1534-1611)、著名信徒王世貞(1526-1590)有密切的關係。透過分析這個例子,得以了解楊氏編輯時如何操作當時的事件,進而呈現出不同其他插圖的樣貌。

    此一個案研究,或能增益我們對明代晚期出版文化與宗教出版的理解。而本文又特別環繞在楊爾曾身上,其人為明代晚期重要的書坊主人兼編纂者,《新鐫仙媛紀事》是楊氏編纂出版的書籍中現存紀年最早者,盼能補足其出版事業早期的一塊拼圖。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1023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1023
  • 2024年第41卷第3期

    乾坤清賞──關於王世貞宋畫鑑藏二三事及其鑑藏章

    許文美

    王世貞(1526-1590)為深具文學、史學素養的文化人,贊助吳中藝苑,參與引領書畫創作。他一生著作豐富,涉及不少關於畫史、名家、以及收藏和寓目書畫的文字,在鑑藏古書畫方面崇尚宋畫。本文以存世高克明〈溪山雪意圖〉(大都會博物館藏)、郭熙〈樹色平遠圖〉(大都會博物館藏)、馬遠〈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宋代山水畫為例,論述復古派後七子領袖王世貞,鑑賞寓目時主要以詩歌、畫跋兩類文體題寫。題寫內容受畫論和前輩鑑賞家影響,融合前人鑑賞視角發展個人見解。對於當時流傳的南宋山水冊頁,他跳脫「殘山剩水」觀點加以關注,並盛讚宋代花鳥冊頁巧奪天工的寫生特質。

    崇尚宋畫之外,王世貞亦重視宋代皇室在鑑藏史的重要性,從而形成個人獨特的鑑藏章樣式。從具有王世貞鑑賞章的存世書畫考察歸納,王世貞收藏印記學習轉化自宋徽宗、宋高宗內府書畫收藏印記。「貞元」朱文連珠印由名「世貞」、字「元美」各取一字組成,主要蓋在作品本幅起首位置,並巧妙蘊藏「元亨利貞」之「乾卦」意涵。下方可搭配「三雅之爵」涵義之「伯雅」、「仲雅」、「季雅」三方朱文長方印其中之一。「乾坤清賞」白文印相應比擬個人鑑藏境界猶如帝王般賞鑑世界。「有明王氏圖書之印」白文印取法「宣和七璽」之「內府圖書之印」印文,萬曆初年王世貞並續刻鈐蓋於作品拖尾的「太僕寺印」、「撫治鄖陽等處關防」兩方九疊篆印,仿效「內府圖書之印」印風視覺效果。這套鑑藏章蘊含王世貞諧謔的個性,以及對於退隱的嚮往,深具個人意涵及時代特色。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49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49
  • 2024年第41卷第3期

    中世紀季風亞洲的密教信仰風潮──以東爪哇甘竹出土金剛界曼荼羅青銅造像為例

    賴依縵

    本文聚焦東爪哇藝術史上素負盛名的甘竹出土金剛界曼荼羅青銅小像,然而百年來,此批窖藏出土文物全貌、性質、圖像學、製作時代與歷史脈絡等議題,仍待釐清。本論蒐羅包含一世紀以前之甘竹相關舊圖版及全球公、私典藏,參照原始宗教經典,並以風格分析方法,嘗試釐清上述議題。結論以為兩組曼荼羅分別應為辛鐸王與愛爾棱加王時代所造,而窖藏中有中爪哇時期造像,透露此批造像應為東爪哇王國相當重要的宗教文物。密教曾是中世紀季風亞洲的國際性信仰,進一步理解甘竹造像內涵,不僅裨益闡釋東爪哇之宗教信仰,並可供觀察密教在亞洲各地信仰實踐的共相與殊相。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35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35
  • 2023年第41卷第2期

    試論西魏北周時期鎮墓俑的文化元素—作坊與式樣

    劉瑋琦

    本文利用分析西魏北周時期的鎮墓俑造型風格與元素,得知王朝統治集團是以 鮮卑神獸與佛教金剛力士的概念,詮釋墓葬中的鎮墓獸與鎮墓武士俑。由於以俑隨 葬為朝廷制定的葬制,為此朝廷設置提供隨葬明器的作坊並產生官辦作坊式樣,而 官辦作坊式樣的變化,往往與國家發生重大事件有關,以此代表新文化政策的開 展。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2165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2165
每頁筆數:20
頁次:1/4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