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202
  • 他山之石

    「吉美博物館與考古研究」演講紀實

    文森•勒菲弗(Vincent Lefèvre)著、賴依縵譯

    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是法國的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品近六萬件(加上55 萬張照片),地域範圍從阿富汗到日本,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儘管十九世紀後的藝術品不多)。誠然,博物館保存和展示的許多文物本質上都是考古文物,但本次講座的目的是聚焦在考古研究,即由博物館管理或共同合作的發掘和實地考察。

  • 他山之石

    V&A博物館年度特展制度與實踐—以「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展700–1900」爲例

    張弘星

    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特別展覽業已成為全球各大博物館最大的年度公共項目,位於英國首都倫敦的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下簡稱V&A 博物館)自然也不例外。每年,V&A 博物館推出的年度特展吸引了大量媒體、政界、商界、藝術界、學界人士、普通英國民眾、以及國際遊客慕名參訪,為博物館贏得了巨大的聲譽。至於這些特展經歷了什麼樣的過程才得以形成則鮮為人知。本篇以本人親自參與策劃的「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展700—1900」為例,與讀者分享本館年度特展背後的策展制度與實踐。

  • 他山之石

    研究員與學藝員之間—日本博物館策展人的展覽與教育活動

    吳孟晉

    日本的大多數博物館通常並不設置「研究員」,而是設有稱為「學藝員」的專業職位。這項制度上的差異,也引發對「學藝員」與「研究員」在職責內容上的異同、各自優勢與侷限的探討。舉辦展覽會是研究員和學藝員工作的核心。不過,日本的學藝員也面臨諸多限制和挑戰,還在教育推廣方面亦負責多項業務。本文將筆者曾於博物館中從事學藝員工作的經驗,簡要介紹「研究員」與「學藝員」之間的一些實際情況。

  • 他山之石

    戰火浮生—納粹掠奪下的羅浮宮文物遷徙實錄

    王瑞婷

    1939 年夏末德軍佔領巴黎前夕,為躲避納粹掠奪,由時任法國國家博物館聯盟秘書長喬加主導了長達八年的文物遷徙行動。8 月25 日起接連三天,在官民密切合作下,由各式車輛組成的203 臺車隊,將4000 多件畫作、雕塑及文物運往羅亞爾河谷及鄰近省份的城堡、修道院、博物館等地存放。羅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總共歷經十次大小不等的遷移,且逃且隱,蒙受動盪。浩劫過後,這些文物直到戰後1947 年才陸續盡皆重回羅浮宮。歷時多年的遷徙行動涉及文物的流轉與保存、藝術與政治間的籌碼交換、歷史記憶保存等深刻命題。戰火下的文物浮生頌,至今仍悽愴動人。

  • 他山之石

    探索易讀的N種可能—西班牙博物館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易讀案例分析

    吳侃娟

    「易讀易懂」正如字面所示,意指容易閱讀和理解。然而,製作一份符合易讀原則的文本,卻需縝密構思和精心考量。雖然易讀資訊能使多元族群受益,其核心對象仍以心智障礙者與其他閱讀困難者為主。關於易讀運動的發展,國內論述多以英國經驗為起點,而西班牙的易讀研究則認為瑞典為最早的實踐者。事實上,西班牙不僅是全球首度制定易讀技術標準化的國家,亦長期致力於博物館文化平權及資訊近用的推動,其相關成果卻少為人知曉。因此,本文將探討「易讀」發展脈絡、適用對象及設計原則,並以西班牙博物館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易讀服務為案例,分析其設計策略與實務操作。同時,筆者亦將結合參與易讀製作的實務經驗與觀察,反思易讀服務的多元可能性。

  • 他山之石

    倫敦國家藝廊One Gallery Hub—後疫情時代以人為本的工作空間

    方慧潔

    博物館觀眾對於館內「前場」與「後場」的分野,大多是透過「員工專區,請止步(Staff Only)」這類標示來感知與辨識。這些隱藏在門後的空間,因長期不在公眾視野之中,即便是館內工作人員,也往往習以為常,鮮少留意或討論。
    筆者於去年前往英國洽公期間,有機會進入倫敦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後場,對其整建後的辦公空間印象深刻,返國後持續與館方聯繫,進一步了解相關資訊。本文將介紹這個名為「One Gallery Hub」的辦公空間,並分享其設計理念與空間特色。

  • 展場巡禮

    戀夏浮世情—江戶人的夏日風景

    朱龍興

    今年夏季,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策劃推出「江戶浮世之美」特展,展覽規劃四個主題單元:「川流豐華」、「城市時光」、「旅遊樂趣」與「跨界交流」,呈現江戶城市文化的繁榮光景。展期從2025 年5 月30 日至8 月31 日,以94 天的時光,與觀眾一同分享江戶人的浮世百態。
    開展首日適逢端午假期,賦予展覽特殊的時節意義。「浮世」一詞本身即蘊含對時間流變的感知與反映,因此,展期中的端午與七夕等節慶,也就成為規劃的軸線之一。
    江戶時代(1603-1868),除了特定的節日,市民階級享受日常生活當下的態度,也是「浮世」對於即時感受的核心概念。即便是突然落下的雷雨,都是浮世繪師極欲捕捉的瞬間畫面,這些皆化為今日人們遙想江戶繁華歲月的重要圖像。
    本文以展期所涵蓋的節慶:端午、七夕,以及酷暑常見的陣雨為主題,期望經由東亞民眾中所熟悉的題材,開啟欣賞江戶浮世之美的視窗。

  • 展場巡禮

    「呷飽未—故宮書畫裡的飲食」展覽重點選介

    吳誦芬

    今年六月到八月,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展出「呷飽未—故宮書畫裡的飲食」,專門介紹院藏書畫裡的吃吃喝喝,邀請大家觀展「視吃」,一窺書畫文物中的飲食天地。在S203 展廳備有生料、熟食,有宴席珍味,也有清淡小菜。為您請到北宋美食家蘇軾(1037-1101),分享美酒佳釀、豆粥和海鮮。他的好友,信佛茹素的黃庭堅(1045-1105),介紹惜福暗黑料裡。同時展出康熙年間(1662-1722)論及調理蝦蟹做法的圖譜《海錯圖》,以及「南張北溥」張大千(1899-1983)和溥儒(1896-1963)的生活軌跡。還有其他珍味佳作,歡迎大家來到故宮南院,以逛菜市場的心情輕鬆看展!以下為各單元重點展件選介。

  • 展場巡禮

    人體中的氣—道家和道教的觀點

    劉貴傑

    「氣」貫穿天地與人身,是中國古代思想中理解宇宙生成與身體運行的關鍵概念。國立故宮博物院現正展出「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展覽,本文為此特別聚焦道家與道教中對「氣」的論述,從哲學思考到身體修煉,從自然運行到生命維護,層層揭示古人如何以「氣」為核心建構身體觀,邀請讀者一同探索「氣」在中國身體知識中的奧祕與活力。

  • 展場巡禮

    從「使用者導向」觀點淺談展示呈現—以「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文獻展為例

    黃正和

    一項「服務」被人們稱讚肯定時,往往是因為在互動過程中,人們的需求獲得滿足,目標與期待被達成,甚至感受到超出預期的貼心。博物館是「文化服務」的提供者,展覽是其核心服務,如何兼顧知識傳遞與觀眾體驗,是策展的重要課題,讓「服務」從內容導向走向「使用者導向」,更是提升展覽吸引力與參觀體驗的重要關鍵之一。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展覽為例,嘗試從使用者心理與觀眾經驗的角度切入,檢視各項展示呈現手法與使用者導向思維的關聯,透過梳理現況,期盼發展更多優化「展示體驗」的可能性。

  • 文物脈絡

    所錄皆哀苦之辭—豐坊(1494-1571後)《書秣陵七歌》冊探析

    邱士華

    去年(2024)第三季翰墨空間例行展,以「文人的閒雅生活」為題,展出歷代畫家對文人生活的描繪,以及文人閑居時在詩、書、畫、印等方面的藝術成就。在眾多展件中,瀟灑放逸的豐坊《書秣陵七歌》冊,有「天下窮民我最苦」之語,毫無「閒雅」之感。豐坊是誰?為何認定自己是天下最苦之人?他究竟有多苦?下文將由《書秣陵七歌》切入略做探析。

  • 文物快閃

    破解華麗劍柄的紋飾密碼—〈鏤空神人紋銅劍〉

    鐘雅薰
  • 博物思惟

    回顧與前瞻—《故宮文物月刊》與518國際博物館日

    林慧嫻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自1977 年開始,串連博物館界於每年的5 月18 日共同舉辦各類創意活動,並將此日定名為「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簡稱IMD),以彰顯博物館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增進與各類觀眾或非觀眾的接觸,及提昇博物館與時俱進、與當代社會議題對話的意識與作為。在多年呼籲下,參與的國家與博物館益多,舉辦的活動也更富創意與多元,5 月18 日也早已成為每年博物館界互相連結與應援的盛會。

  • 博物思惟

    快速變遷中的博物館創新之路—以「南宮學院:卡牌奇遇記」為例

    羅楷盛

    2025 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簡稱IMD)以「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為題,闡明博物館如何保護無形文化遺產、激發青年能量,以及適應新興科技領域。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所策劃之「南宮學院:卡牌奇遇記」(以下簡稱卡牌奇遇記)活動為例,茲就「主題訂定」、「虛實整合」、「活動設計」、「結語與展望」進行討論,亦紀錄本企劃作為後續活動參考。

  • 博物思惟

    聚焦青年力量—博物館與永續發展

    呂憶皖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重要議題,也是近年來備受國內外博物館關注的發展方向。在永續發展的推動上,青年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聯合國2015 年發表的《翻轉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便強調「青年參與」(youth engagement)的重要性。以下探討博物館推動永續發展如何結合青年參與,發揮青年的力量,並輔以相關個案探究博物館永續發展實務之可能性。

  • 博物思惟

    博物館的未來—以SDGs守護文化資產

    鄭邦彥

    2025 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2025 IMD)的主題是「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Communities),透過無形文化資產、年輕力量、新興科技(Intangible Heritage, Youth Power, New Technologies)三個子題,探索當今社會與博物館共同面對瞬息萬變的大環境。本文從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以下簡稱ICOM)於2022 年修訂的博物館新定義出發,解析其強調「博物館促進多樣性及永續性」(museum fosters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的核心價值,進而闡述博物館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下簡稱SDGs)間的內在關聯。最後,以法國斯特拉斯堡市立博物館群(Musées de Strasbourg)為案例,探討博物館在永續發展的框架下,如何透過館外庫房選址與建設,落實「在地永續」的專業實踐,進而守護文化資產,共創更具韌性的未來。

  • 展場巡禮

    「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展覽概述

    許媛婷

    關於「送禮的藝術」,向來是學界歷久不衰的課題。從世界觀而論,有些禮物涉及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建立,可視為外交禮物;若範圍限縮到人與人之間,便如同馬塞爾・莫斯在《禮物》這本書中提到:禮物本身並非重點,而是經由禮物的贈送、接收與回禮,即「禮物交換」所產生的社會關係及其流動現象,才是禮物的意義。換言之,禮物的關鍵不是價值高低,而是送了些什麼禮物?送禮的人究竟在想什麼?才是學界研究的核心。

  • 展場巡禮

    談清代前期的羽翎賞賜

    鄭永昌

    羽翎,雖然僅僅只是一枝禽鳥羽毛,但作為清代皇室與官員冠服穿戴體制上,卻扮演著重要角色。由於羽翎須經由皇帝賞賜而得,更是清代官員們渴求盼望得到的飾物。因此,羽翎既代表著來自皇帝的恩典,也同時象徵著身分、等級、權力與榮耀。以往學者研究曾指出中國古代文獻雖已有賞賜羽翎的紀錄,1 但畢竟零散並未形成一種制度施行。然而,清代在羽翎的使用與設計上,不僅具有自身的滿洲特色,更是作為一種制度被納入官服典章進行規範。有清一代,官員是否能佩戴羽翎,必須經得皇帝同意才能佩戴,皇帝藉由賞賜羽翎以攏絡臣僚,強化君臣關係,臣僚間則以獲賜羽翎為榮,得以彰顯身分。禮物在君臣授受之間,反映著一種政治權力的互動。本文嘗試透過清代前期之文獻檔案,了解羽翎賞賜執行的情況;至於清代後期,由於受到大清帝國政治局勢起伏出現質的變化,擬待另文再予討論。

  • 展場巡禮

    以巴圖魯之名—關於清代巴圖魯勇號的歷史與記憶

    林士鉉

    「巴圖魯」一詞流行於清代,曾是當時君主為褒獎軍功所賜的名號,因「巴圖魯」意為勇士、英雄,直接音譯自滿語,讀如baturu,因而有「巴圖魯勇號」之稱。這個語詞其實源遠流長,有其內陸亞洲背景。本文析論清朝使用巴圖魯勇號的特殊歷史機緣,並且對照滿文辭書之釋義,說明巴圖魯如何成為反映滿洲政治文化特色的主要賜號;而即便改朝易代,巴圖魯仍在小說、戲曲裡直接成為勇士、英雄的代稱。「以巴圖魯之名」做為歷史記憶,也成為藝文作品表現清代滿洲特色和滿族原鄉情懷的重要元素。

  • 展場巡禮

    恒看佽手較來親—清代扳指的使用與意涵

    鐘雅薰

    103 陳列室「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出清代扳指與304 陳列室「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展出商周時期(前1600 -前256)玉夬(決、玦)、玉韘,儘管年代相差1800 年以上且造型各異,卻都是射箭時使用的護指。弓箭作為中國乃至於全世界最早使用的武器之一,護指亦具有悠久的歷史。本文從扳指作為實用性護指的基礎性質出發,逐步探索其所衍伸出來之功能與意涵。

每頁筆數:20
頁次:1/3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