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部份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友善列印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 2024 年 7 月 6 日至 9 月 22 日推出「皇帝的移動花園 —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展覽共分五個單元,以清代「臣字款」的花卉畫為主,輔以描繪宮廷花園的作品,分別以「賞花文化」、「塞外考察」、「植物考據」、「花卉移植」及「物種交流」等不同角度作為切入點,藉此追溯盛清宮廷花卉畫的製作脈絡。
清代宮廷作畫使用的媒材相當多元,「皇帝的移動花園 —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的展件,即有灑金粉箋、蓪草箋等特殊媒材。紙張的成分及製作方式不同,也影響水墨和顏料的吸收程度。本次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展覽的合作,嘗試從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影像拍攝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製作的粉箋紙、磁青箋紙,以及日常所見的蓪草紙,希望能幫助觀眾了解不同材質如何影響畫作的藝術效果。
清人吳榮光(1773-1843)嘗言:「松雪書凡三變。元貞以前猶未脫高宗窠臼,大德間專師定武稧序,延祐以後變入李北海、柳誠懸法,而碑版尤多用之。」從中概可摩娑元代書畫巨擘趙孟頫(1254-1322)的書學淵源和特色,影響者眾,實則接受、調整了宋濂(1310-1381)「趙孟頫書風三變說」的內容而來。「大德間專師定武稧序」的看法獨特新穎,迥異前人。本文試作析探,並藉此梳理趙孟頫的書法與〈定武蘭亭〉的關聯。
中華民國外交部(以下簡稱外交部)近日捐贈了一批藝術品及文物予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其中包含三幅由黃君璧(1898-1991)等近代臺灣畫壇巨擘繪製的水墨山水畫。本文將逐一介紹每幅畫,並淺析其創作特色與時代意義。這些曾經陳列於外交部公共空間、供各國政要與外賓觀賞的名家畫作,不僅見證了我國的外交發展、向國賓展現了七、八 〇 年代臺灣藝壇的成就,入藏後也將豐富本院「渡海三家」的收藏,在本院的典藏品中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本院)作為國家級博物館,肩負典藏使命,與中央各部會長期密切合作,也展現於文物的新增入藏。民國六十八年(1979),外交部移請本院保管古物一批,包括銅器四件、瓷器五件。當時本院與外交部往返的公文書函中,提到此次移管文物的宗旨為「俾能集中妥善保管,並予以不時陳列展覽,提供民眾觀賞與學術研究,庶發歷史文物之幽光」。
多年來,本院陸續收到來自各方的瓷器捐贈,不斷地為院藏注入新活力與價值。今年二月,外交部秉持與全民共享收藏的美意捐贈五件瓷器予本院。它們無論是五代白瓷、元代青瓷注壺,抑或明代青花及青花釉裏紅碗、瓶,每件皆具時代代表性,也是本院典藏所缺。它們的入藏,既豐富了本院瓷器展示的範圍,也能開闊參觀民眾的視野。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盡是華夏文化精華,院藏文物每每走出故宮「舒適圈」,對文物保存同仁都是莫大的挑戰與學習。為了文物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維持最佳狀況,營造安穩的展存環境是守護文物的第一線,更彰顯預防性文物保存的重要性!
宋蘇軾〈致知縣朝奉尺牘〉為院藏文物統一編號:故書 000236《宋四家真蹟》冊的第一開,此冊另十一開分別為宋蘇軾〈次辯才韻詩〉(共二開)、宋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並和王仲至少監詠姚花詩四首〉(共四開)、宋米芾〈致景文隰公尺牘〉、宋米芾〈致希聲吾英友尺牘並七言詩〉、宋米芾〈書尺牘〉、宋米芾〈書論書〉與宋蔡襄〈書尺牘〉,本冊頁於 2013 年 1 月由文化部核定公告為國寶,是研究宋書法四大家重要的書蹟。
使用在文物和藝術品上的顏料或染料都有其獨特的美學和歷史意義。因此,文物的修復和檢測應基於「非破壞性檢測技術」,以將對文物的損害降至最低。拉曼光譜技術作為一種非破壞性識別方法,是識別顏料的便捷手段之一。隨著其在顏料鑑識與分析上的應用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這一技術因其無損性和高靈敏度,成為藝術品和文物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拉曼光譜能夠在不破壞樣品的前提下,提供顏料的分子結構和組成信息,使其在藝術品鑑定、保存和修復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本文介紹拉曼光譜技術的原理與應用,並以顏料的分析為實例加以說明。
各國公立博物館為支援館務與推展學術等目的,多有附設歸類為專門圖書類的圖書館,負責蒐羅專業主題圖資與提供特定對象服務。惟隨時代演進,普羅大眾要求公立博物館須肩負起社會責任的聲浪日升,進而也開啟附屬圖書館面臨如何兼顧專業發展與公共服務的變革挑戰。另一方面,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附屬圖書館自 1966 年成立迄今,為應社會變遷與各界殷盼,除不斷充實專業圖資,更持續延伸服務範疇。因此,本文除淺談國內外公立博物館附屬圖書館如何拓展公共服務外,亦兼介故宮圖書館迄今推動沿革與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