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5946
  • 他山之石

    織品101─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織品博物館的教育展示

    杜士宜

    織品以纖維為材料、透過各種技法製作而成,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位於 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織品博物館,長期致力於典藏、保存、展 示、研究與推廣世界各地的織品藝術,為了讓一般大眾更容易欣賞與理解織品文物,也為 了加強其作為大學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特別開設一個名為「織品 101」的常設展廳,作為 觀眾認識織品的第一堂入門課。

  • 他山之石

    線上展覽敘事策略之國際案例探討

    賴鼎陞

    前幾年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國際間許多文化機構紛紛投入各種數位活動,以期突破疫情限 制,其中線上展覽明顯增加,有些案例別出新意,值得借鏡。本文旨在分析幾個具代表性 之國際案例,探討線上展覽可採行的敘事策略。

  • 文物脈絡

    歐洲藝術史之人文精髓─論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收藏

    張省卿

    本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暨「明清宮廷藏書」特展之圖書圖 像為基礎,探討歐洲藝術史之自由人文精神與多元文化內涵。近代歐洲,天主教教會因為 受到新教的批判,力圖除舊革新,加入改革運動中,其中包括對圖書收藏的加強、對學術 研究及對藝術的提倡;從此次展覽中,可以看出圖像的媒介對歐洲藝術發展發揮作用。在 宗座圖書館收藏的圖像藝術中,包括古希臘羅馬時代(約西元前十二世紀至西元五世紀) 海港城市的瞬間印象、對人類形體美的讚揚,中古時代(約 476 至 1453)展現在信仰中 的堅毅信服,文藝復興時代(約十四至十六世紀)以今仿古的世俗自信,或是聖彼得大教 堂、廣場為羅馬城建立的多元文化城市景觀,聖城羅馬的自由形象,及異教與基督文化的 融合,以上種種,在在都精準貼切地展現了歐洲文化史的脈絡。

  • 文物脈絡

    西方植物圖鑑小事

    劉興華

    西方植物圖鑑的出現,和文字書寫的歷史有著一段漫長的落差。直到西元一世紀末,西方 書冊的樣式才逐漸從卷軸跨入抄本,之前紀錄植物的相關卷軸中,並未見到插圖的身影, 或許在歷史的長流中灰飛煙滅了。抄本不僅方便攜帶,而其易於保存,也讓插圖有了藏身 之處。西方漫長的抄本時代,隨著 1455 年第一本金屬活字印刷的古騰堡聖經出版,畫下 了句點。在這之後,西方插圖書籍在版畫技法的輔助下,大放異彩,植物圖鑑也因而百花 齊放。本文簡單梳理了這段歷史,一窺西方植物圖鑑在不同歷史階段中的身段變化。

  • 文物脈絡

    風格或圖像志議題?─從日本清涼寺藏北宋彌勒菩薩像的「四川風格」談起

    賴依縵

    一幅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彌勒菩薩像〉版畫(高 53.6、寬 28.3 公分),為 討論中古時期四川繪畫、北宋初期宮廷繪畫議題時,一再被援引的圖像證據。畫中主尊特 殊的衣紋,學者認為代表了四川細密線描風格的體現;然而,以較濃重線條描繪同類裝束 的元代〈姨母育佛圖〉(高 31.9、長 93.8 公分),則有學者認為應是域外風格的 影響。這種現象要如何解讀呢?

  • 活動紀實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研討會紀要

    蘇雅芬、蔡君彝整理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年秋季重磅登場的「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特 展(展期:2022 年 10 月 5 日∼ 2023 年 3 月 21 日),一方面藉由展出當時藝壇領袖王世 貞(1526-1590)的相關文物以呈現晚明榮景,另一方面亦透視繁華下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 絡。為延伸與深化展覽議題,開啟晚明文化圖景新視野,本院特別於 2023 年 3 月 14 日、 3 月 15 日展覽閉幕前,在北部院區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喜 愛藝文的民眾共襄盛舉,期間吸引海內外數百位民眾線上、線下參與。

  • 活動紀實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研討會紀要

    蘇雅芬、蔡君彝整理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年秋季重磅登場的「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特 展(展期:2022 年 10 月 5 日∼ 2023 年 3 月 21 日),一方面藉由展出當時藝壇領袖王世 貞(1526-1590)的相關文物以呈現晚明榮景,另一方面亦透視繁華下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 絡。為延伸與深化展覽議題,開啟晚明文化圖景新視野,本院特別於 2023 年 3 月 14 日、 3 月 15 日展覽閉幕前,在北部院區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喜 愛藝文的民眾共襄盛舉,期間吸引海內外數百位民眾線上、線下參與。

  • 保存修護

    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的修復與裝裱紀實

    洪順興

    書畫裝潢形式中以手卷發展最早,形式變化大,使用材料多樣瑰麗,裝裱技術複雜,因此 最令人著迷。做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修復人員,這些年來經手不少清宮舊藏書畫手卷, 發現每件手卷在裝潢、格式與材料都有獨特之處。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卷,其裝裱 平整,薄而柔軟,背紙光潔,猶如唐張彥遠(815-907)於《歷代名畫記》所提:「厚薄均 調,潤潔平穩」的境界。但修復後如欲保留此狀況,對裝裱師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 文物快閃

    三絕碑第一─懷仁〈集王羲之書大唐三藏聖教序〉

    方令光
  • 博物思惟

    慢賞、慢讀、慢活—疫情後的重新出發

    林慧嫻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在 2023 年 2 月 2 日,於臺北國際書展「藍沙龍」舉辦「這 樣看故宮,很可以」新書發表會,推介此系列以友善讀者為核心目標而編輯出版的書籍。 系列書籍固然是故宮實踐出版品友善化的關鍵一步,閱讀書籍也是一個慢讀細賞故宮文物 的過程,讓讀者跳脫展覽期間的限制,在「紙上博物館」中慢慢賞閱,隨時探索不同的發 現與疑問,是將欣賞物件/展覽無限延伸的一種可能。其效益正好與國際博物館界每年舉 辦的「慢賞日」(Slow Art Day)活動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鼓勵觀眾放緩速度,細看慢賞 文物,從中得到最大的收穫。

  • 博物思惟

    氣候正義—博物館可以選擇的未來

    鄭邦彥

    「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是 2023 年國際博物 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2023 IMD)的主題。該主題背後隱含「氣 候正義」(Climate Justice)—一個巨大且複雜的全球性議題,或可指稱任何世代下的每個 人,均享有免於氣候變遷的威脅。為此,本文試圖探究:博物館需要正視其所帶來的衝 擊與挑戰,為改變而戰,希望從中找到「可以選擇的未來」。

  • 博物思惟

    實踐與挑戰—博物館展示實務下的永續之路

    林姿吟

    博物館展示兼具文物保存及教育推廣的需求與目的,為吸引民眾能理解展覽內涵與感受, 在預算與市場供應機制的條件下,策展團隊無不積極創造與內容相呼應的視覺美感。對博 物館經營者而言,如何在高物資消費的博物館展示上,做到環境永續、全面綠能,著實是 個挑戰。同樣地,從博物館展示基層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2018 年「展示綠化調查」(2018 Exhibition-Going Green Survey)倡議「綠化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實踐」的目標,作者試圖 回顧本院歷年策展設計案例,突顯「實踐」之不易,有賴院方整體考量與共同努力。

  • 博物思惟

    博物館教育的永續發展實踐—以故宮南院「夏日親子藝術月」活動為例

    鄭莉蓉

    2023 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博物館、永續性及健康福祉」 (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為題,呼應聯合國所訂定的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闡明所有博物館均能在形塑及創造永續發展的未 來上發揮自身影響力並促成正向改變。本文首先概述聯合國永續發展概念及目標四「優質 教育」內涵,再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夏日親子藝術月」所 策劃之展廳實境解謎、「地圖松」(Mapathon)工作坊、弱勢參與等活動實踐為例,指出 博物館在培養參與者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喚起全球公民意識及行動、落實文化平權等諸多 方面,均能扮演促進者或行動者角色,為打造我們共同永續發展的未來做出積極貢獻。

  • 博物思惟

    2022「518國際博物館日—奇幻的影像力」紀實

    羅楷盛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 IMD)是備受藝文愛好者 期待的特殊紀念日,各大博物館將根據年度主題推出各具特色的展覽或活動,除了是傳遞 博物館價值的絕佳時機外,更像是一場參賽者遍布全球的博物盛事,賽事沒有排名,僅考 驗各館與觀眾之間的默契。

    2023 年 IMD 即將到來,各大博物館將如何響應並展現特色,備受期待,本文將回顧 2022 年 IMD 系列活動,以「影像」為主題,轉換傳統參觀視角,凸顯當代博物館展示中的數 位影像,帶給觀眾別於以往的參觀體驗。本文茲就「主題訂定」、「影像力與影響力」、「結 語與展望」進行討論,亦紀錄本企劃作為後續活動參考。

  • 文物脈絡

    蔡襄〈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收信人考辨

    童永昌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簡稱故宮)宋蔡襄(1012-067)〈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為法書逸品, 每被選入近年重要展覽。惟此信收件人身分,尚待釐清。過去多認為是馮京(1021-1094), 然尋諸史料,尚多可疑。本文考察收信人官歷、交遊網絡等層面,主張此信收件人不應為 馮京,而可能為泉州人許當,以此修訂舊說,還原本件的時代脈絡。

  • 文物脈絡

    院藏道光朝〈得勝圖〉卷銅版畫初探

    王健宇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得勝圖〉卷銅版畫(如後附圖),卷外題箋作「得勝圖」,長卷裝裱, 由畫中十首道光皇帝(1782-1850)御製詩款皆為「己丑新正」,可知此畫或成於道光九年 (1829)以後。長卷由十幅組成,每幅長約 53 公分,寬約 91 公分。由右至左,分別是第 一幅〈渾巴什河之戰〉、第二幅〈柯爾坪之戰〉、第三幅〈洋阿爾巴特之戰〉、第四幅〈沙 布都爾莊之戰〉、第五幅〈阿瓦巴特莊之戰〉、第六幅〈克復喀什噶爾〉(圖1)、第七幅〈收 復和闐〉、第八幅〈楊芳生擒張格爾〉、第九幅〈午門受俘〉和第十幅〈正大光明殿凱宴 諸將士〉,從各圖題可知,〈得勝圖〉是描繪道光朝平定新疆回部張格爾動亂重要戰役歷 程的一組戰圖。

  • 文物脈絡

    從〈秋卉草蟲〉與〈豆莢蜻蜓〉談南宋草蟲畫建構的微觀世界

    雷皓天

    南宋時期(1127-1279)「草蟲」開始逐漸被視為一門獨立畫題來進行創作,現今除可見許 多精美且饒富野趣的草蟲畫作品外,更可見大量宋代文人雅士們的頌讚詩句。本文將以國 立故宮博物院藏〈秋卉草蟲〉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豆莢蜻蜓〉,兩幅保存完整且筆墨細 節尤為精巧的草蟲畫做為觀察對象,分別從空間、視覺動態感與筆墨細節三個角度進行分 析,嘗試說明兩幅作品在畫面安排與呈現方式上,所展現出南宋草蟲畫的創作特點。

  • 保存修護

    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文物狀況與裝裱修復策略

    洪順興

    永續發展是二十一世紀博物館所面臨的新課題,身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修護人員,期間 經手不少清宮舊藏書畫手卷,其裝潢、格式與材料都有獨特之處,也發現傳統的裝裱修復 方法與材料皆早已默默實踐永續的精神,此精神如同當今博物館文物修護界所提出「最小 干預」與「可逆性」的原則。本文便以此原則作為裝裱修復的策略,並於下一期月刊接續 介紹修復步驟與材料的再使用。

  • 教育推廣

    前進校園—「故宮校園大使計畫」紀實

    林軒亘、蔣家愷

    國立故宮博物院(下稱故宮)於 2021 年起辦理「故宮校園大使計畫」,透過直接與對故宮、 博物館感興趣的青年對話,共創專為大學生打造的教育推廣活動。在本專案中,不僅提供 以青年觀點詮釋文物的平臺,讓大學校園內青年社群以創新角度觀看故宮,也深化校園大 使對文物的認識、強化專業技能和跨域整合能力。統計「第二屆故宮校園大使」執行成果 的問卷調查結果,各校校園大使以趣味形式結合文物知識的活動內容,刺激觀眾對文物進 行探索瞭解,並對故宮產生興趣甚至到館參觀。

  • 文物快閃

    畫如其人的〈元張雨題倪瓚像〉

    方令光
每頁筆數:20
頁次:4/29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