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202
  • 展場巡禮

    狀元郎的委任狀—介紹〈景定三年方山京敕書〉

    王廷君

    告身,又稱官告、誥命,簡稱「告」或「誥」,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公文書,是朝廷在命官授職或因功授勳時,頒發給當事人的委任狀,同時也是一種身分憑證,並按等級高低,形制各有不同。告身在原始的創作脈絡中為一種公文書,然經歷漫長的歲月後轉變成書法作品,受人珍藏,比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國寶唐代〈朱巨川告身〉與北宋〈司馬光拜左僕射告身〉皆是如此。2025 年第2 檔的「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例行展(展期:4 月12 日至6 月29 日)則展出一件南宋狀元郎的告身—〈景定三年方山京敕書〉。以下奠基在前人對宋代告身豐富的研究基礎上,1 向大家介紹這件作品。

  • 活動紀實

    「文物管理」論壇紀要

    雷皓天

    2024 年12 月3 日、4 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與協辦單位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於北部院區正館多媒體放映室舉辦「文物管理」論壇,邀請來自日本、英國、荷蘭與臺灣各大博物館研究員,針對典藏文物庫房管理、博物館索引典建置等議題展開交流與討論。本次論壇聚焦「日本庫房管理」、「臺灣庫房整飭」、「臺灣典藏管理」、「陶瓷索引典」四大主題,並包含兩場專題演講:〈大英博物館大洋洲典藏搬遷的挑戰與策略〉、〈公眾注視下的典藏管理〉,於為期二日的論壇內,由國內外共計20 位專家學者與博物館研究員分享寶貴的工作經驗與研究成果。

  • 教育推廣

    「慢」遊故宮—以日本中高齡者為導覽對象

    林郁芯

    顧及年長者較不適宜長久行走或拉車的海外旅遊,因此在日本當地或旅遊網站上,常會看到為年長族群所設計較為輕鬆慢遊的行程。本文嘗試以日本中高齡者1 為對象,精選茶器漆器以及多寶格等文物說明,並適時穿插茶與漆文化的流傳以及中日交流的相關知識,希冀於有限的解說時間達到深度慢遊的導覽成效。

  • 文物快閃

    明代人竟用「打仗」比喻房事?—《修真演義》中的房室養生

    劉世珣
  • 文物脈絡

    「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展覽概介

    劉世珣

    我們擁有身體,但對它卻是既熟悉又陌生。身體不僅難以理解,且隨著時間演進,衍生出許多不同的觀點。其實,除了生物上的構造之外,還有諸多觀看身體的面向。現在,就讓我們透過「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展覽,一起一探究竟吧!

  • 文物脈絡

    高濂《遵生八牋》與晚明文人養生

    陳秀芬

    長久以來,養生一直是中國傳統醫家、道家與部分政治權貴關注的課題。自宋代之後,隨著印刷術的變革、商業經濟的發達,各類主題的出版品開始湧現,使得原本侷限於某些特定階層、身分的知識與技術,得以有廣泛流通的條件。同時,帶有宗教、方技色彩的養生思維與作為,也開始在不同的社會場域中競出。到了晚明,除了道教修練手冊和醫學典籍之外,文人文集、筆記與日用類書也大量轉錄養生法、攝生術,提出紛雜且多元的見解。雖說這個現象非始自明代,但就其出版形式之繁、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卻是在晚明達到高峰。在晚明養生文本作者之中,浙江錢塘人高濂(約1527-1603)可謂獨樹一格。高濂自幼病弱,復患眼疾,故對於養生課題產生濃厚的興趣,加以中年仕途不順、晚年隱居西湖,在家世豐厚、博覽群籍和廣蒐奇方的背景下,於萬曆十九年(1591)完成了《雅尚齋遵生八牋》(簡稱《遵生八牋》)。是書彙整歷代養生通論,涵攝導引、吐納、房中、食療、藥餌等身體修練法,融入高濂本人對於精品的鑑賞能力與優雅品味,及晚明流行的茶道、香道與遊道等精華,充分反映了明代雜揉養生於物質文化、彰顯儒道釋三教合一的特色。

  • 文物脈絡

    循部考穴—日本針灸書《經穴彙解》圖像的身體展演

    張哲嘉

    經絡是中國身體觀的核心觀念,生命基本的氣血在此通行;穴道則分布在體表的經絡之上,乃是針灸與按摩治療的主要著力點。唐代名醫孫思邈(581-681?)說:「將欲指取其穴,非圖不可。」針灸圖實乃醫學實踐不可或缺的工具。宋元以後,繪圖多以穴道搭配經絡,混同經絡圖與腧穴圖遂成為主流。針灸之學東傳日本,到了江戶時期(1603-1868)大放異彩,日人不但在學理上推陳出新,更以獨特的視覺美學,呈現出嶄新的身體展演方式。

  • 文物脈絡

    從動物到人身—略談《三才圖會》中的獸首神將

    汪劭純

    在本次展覽「身體展演—從歷史圖像看身體之謎」中的「身體變異」單元,展出許多古代典籍中半人半獸的形象,其中《三才圖會・人物》獸首人身的六丁六甲神將,頭部為十二生肖動物的樣子。在先秦干支系統與宇宙觀的基礎上,戰國時期(約西元前475- 前221)已可以看到十二支與動物的搭配。從考古遺存來看,十二支獸從北朝的純動物形象,演變成半人半獸或完全人身,到隋唐融合佛教藥叉信仰,最終發展為鎧甲武將的形象。他們在佛道教中驅邪護法的定位可能可以追溯到方相、大儺儀式。這些獸首神將不僅是長時間文化積累的產物,更體現了古代對宇宙秩序、時間運行與守護神的觀念。

  • 文物脈絡

    「織造精彩—清宮緙絲刺繡展」介紹

    許文美

    2025 年為國立故宮博物院百週年院慶,第二季於210、202 陳列室推出「織造精彩—清宮緙絲刺繡展」(展期:2025 年4 月19 日至7 月6 日),精選院藏清宮緙繡,以此呈現清宮精彩藏品和織造。

  • 文物脈絡

    書學淵藪—豐坊〈各體書書訣〉冊

    高明一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豐坊〈各體書書訣〉冊,是其中年時用不同書體與書風來書寫的作品,也是豐坊傳世較早的書跡。該冊主旨是開示古法的執筆、運筆,以形成好的線條品質。列舉篆、八分、真、行、草各類書體的歷代名家,以及應學的法帖,同時也對明代書家有所批評,為明代難得的書法教學寫本材料。

  • 文物脈絡

    乾隆古畫鑑賞觀的形成—以李公麟之作為例

    何嘉誼

    乾隆皇帝(1711-1799,1735-1796 在位)賞畫經歷之長久及留存文獻紀錄之詳盡,使得我們能夠探知乾隆賞畫觀由青年至老年於各個時期的轉向,並且可以以乾隆作為了解一位中國古畫鑑藏家如何累積並修正鑑賞觀的重要案例。本文即希望重塑乾隆這位在中國畫史研究中佔有極重地位的收藏鑑賞家,從寶親王時期,即位之初,一直至晚年,其繪畫鑑賞觀於各階段的轉變,與形成其特殊鑑賞眼光的原因。而在乾隆對各家繪畫的收藏之中,北宋李公麟(1049?-1106)的畫作,不論是宗教或世俗題材的作品,皆為乾隆致力收羅且多有研究的對象。因此本文將聚焦於乾隆對李公麟畫作之收藏評賞與摹寫,揭示乾隆繪畫鑑賞特徵之一面。

  • 教育推廣

    試探疫後博物館Podcast之經營與發展—以2024故宮「宮說宮有理」節目聽眾調查為例

    鄭莉蓉

    早在1984 年,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所出版的報告《新世紀的博物館》(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即指出「教育是博物館的靈魂」,此一核心價值歷經40 年未曾改變。然而,面對二十一世紀如潮湧般接續出現的新媒體、新趨勢與新方法,博物館仍在不斷探索知識傳播、溝通、打造多樣化學習體驗,以及開發新觀眾的各種可能,運用Podcast 進行知識分享即為一例。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許多博物館為能不中斷教育推廣任務,並加強運用藝術、文化、多元知識內容陪伴民眾,紛紛推出自有Podcast 節目,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也於2020 年推出Podcast(後定名為「宮說宮有理」,圖1),至2024 年7 月已上架超過158 集,累積近662 萬次下載收聽。然而,疫後聽眾持續收聽情形如何?相對其他開放學習資源,Podcast 的媒介特性及優勢為何?以博物館教育角度觀之,運用Podcast推廣的具體成效又是如何?本文將針對上述問題進行爬梳,期能補充現有博物館Podcast 實務研究之不足。

  • 展示設計

    欣賞、感受與體驗—談「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的展示設計

    王聖涵

    2024 年夏季開展的「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以下簡稱「皇帝的移動花園」),自7 月6 日至9 月22 日展出清康熙、乾隆二朝皇帝的宮廷花卉畫作共計八十八件。種類豐富且姿態各異、色彩鮮明的清宮花卉畫,齊聚正館二樓西側,展場空間已極具「移動花園」意象。如何利用展示設計手法與感官體驗,將各空間串聯並讓觀眾在「欣賞畫作」、「感受氛圍」、「體驗樂趣」之間獲得協調均衡的觀展體驗,是本文想與讀者分享的重點。

  • 保存維護

    包首易殘—淺談立軸上的包首

    郭倉妙

    《裝潢志》:「包首易殘,最為畫患。」意指卷軸書畫藏品最易傷損的部分在於包首。卷軸捲收收藏時,卷首外層易受到磨損與污漬影響,故採用堅固並美觀的材料黏貼於卷首外層,以茲保護,同時乘載著簽條與連結天桿等功能,這個關鍵位置稱為「包首」。因隱藏於背面而鮮少被論及,本文欲透過材料、裝裱製程來解析包首的歷史與形成,並例舉幾項常見劣化狀況,探討傷損之成因與影響。

  • 文物快閃

    織成的圖畫—柬埔寨的佛寺掛飾

    杜士宜
  • 保存維護

    博物館永續發展—可重複使用文物運輸箱實務分享

    王琤雯

    在 2023 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 ICOM),將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定為「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敦促博物館可扮演促進永續發展的角色,並探討永續發展對博物館時至今日的影響與未來發展。

    博物館展覽,主要以館方典藏文物為主軸來規劃展覽,為增加展覽豐富程度,時會輔以規劃向國內外他館商借文物,創造出展覽的可看性。因此運輸商借文物是一個特殊的工作,須事先細膩規劃並按部就班執行,文物具有價值且不可取代性,在運輸過程中,必須保護它們免受損壞、遭竊或受環境因素等影響文物狀態。本文以近年來,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本院)國內外之借展文物裝運,以可重複使用的文物運輸箱為例,探討博物館的現在與未來在永續發展議題上,文物包裝運輸箱項目參考與應用的可能性。

  • 保存維護

    略述經摺裝與蝴蝶裝

    謝宜君

    古籍與書畫的裝潢,初以保護、保存及展閱為主要目的。隨著時代更迭,兩者發展出各樣的裝幀與裝潢形式,如古籍的卷軸裝、經摺裝、蝴蝶裝、包背裝與線裝,書畫的立軸、手卷、冊頁與鏡片等;其中或許有部分是彼此相互影響著,如書畫冊頁的蝴蝶裝及經摺裝,於古籍當中亦有同名的裝幀。嚴桂榮與楊正旗皆認為書畫冊頁形式受書籍裝幀影響所產生,潘美娣於《古籍修復與裝幀》一書中則將冊頁歸納為古籍裝幀的一種,這些說法也顯示在「冊頁」的裝潢形式上,古籍與書畫之間的關係密切。

    本文僅就古籍與書畫冊頁有相同名稱的經摺裝及蝴蝶裝,綜合筆者於現職修復工作對古籍經摺、古籍蝴蝶裝、奏摺與冊頁蝴蝶裝結構的觀察經驗,並以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曾經展覽及典藏資料庫的藏品圖像為例,梳理它們的相似與相異之處,作簡要分享。

  • 教育推廣

    博物館裡的代間學習—談兒童學藝中心「到故宮找科學—幼兒STEAM工作坊」的實踐歷程

    劉家倫

    「到故宮找科學 —幼兒 STEAM 工作坊」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兒童學藝中心(簡稱兒藝中心)與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簡稱市北大幼教系)師生共同策畫,於 2024 年5 月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推出。這項結合文物故事、科學探究、手作體驗的幼兒教育活動,除提供兒藝中心作為市北大幼教系學生教學實踐的場域,同時也導入幼兒 STEAM 的概念,為故宮文物開啟藝術之外的科學詮釋視角。本次活動亦媒合故宮資深志工與市北大幼教系學生共同籌備與執行,創造老少搭檔、代間共學的機會,為博物館的教育與研究注入意想不到的動能與活力。

  • 教育推廣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實現四大願景的策略—以推廣活動為例

    高瑄鴻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在文物保存、策展推廣及整理出版等需求下,不遺餘力提供書刊採購、館際合作及相關資源服務,承載起文化傳承與社會教育的責任,依循院內去年度發布的「專業服務、開放多元、友善共融及永續發展」等四大願景目標,辦理主題書展及改善導覽設計方式,並參考國外博物館圖書館案例,以期持續作為全民藝術與文史教育的重點專門圖書館。

  • 文物脈絡

    關於平背式扁瓶

    謝明良

    本文將中國地區平背式扁瓶,區分成 A 型(懸提式)、B 型(提把式)和 C 型(壁掛式)等三型。先是觀察其出現和流行時代,並結合文獻記載提示特定扁瓶的名稱和功能。另外,嘗試和東北亞朝鮮半島和日本以及地中海塞浦路斯島所見平背式扁瓶進行外觀比較,初步認為做為東北亞扁瓶(提瓶)祖型後補的中國戰國、秦至西漢 A 型扁瓶,有可能是受到西亞和地中海影響的外來瓶式。

每頁筆數:20
頁次:2/3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