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文物月刊-文章搜尋

  • ~
  • 可使用AND、OR、NOT搜尋,例如 古蹟 and 器物
總筆數:6002
  • 文物脈絡

    風格或圖像志議題?─從日本清涼寺藏北宋彌勒菩薩像的「四川風格」談起

    賴依縵

    一幅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彌勒菩薩像〉版畫(高 53.6、寬 28.3 公分),為 討論中古時期四川繪畫、北宋初期宮廷繪畫議題時,一再被援引的圖像證據。畫中主尊特 殊的衣紋,學者認為代表了四川細密線描風格的體現;然而,以較濃重線條描繪同類裝束 的元代〈姨母育佛圖〉(高 31.9、長 93.8 公分),則有學者認為應是域外風格的 影響。這種現象要如何解讀呢?

  • 活動紀實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研討會紀要

    蘇雅芬、蔡君彝整理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年秋季重磅登場的「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特 展(展期:2022 年 10 月 5 日∼ 2023 年 3 月 21 日),一方面藉由展出當時藝壇領袖王世 貞(1526-1590)的相關文物以呈現晚明榮景,另一方面亦透視繁華下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 絡。為延伸與深化展覽議題,開啟晚明文化圖景新視野,本院特別於 2023 年 3 月 14 日、 3 月 15 日展覽閉幕前,在北部院區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喜 愛藝文的民眾共襄盛舉,期間吸引海內外數百位民眾線上、線下參與。

  • 活動紀實

    「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研討會紀要

    蘇雅芬、蔡君彝整理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22 年秋季重磅登場的「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特 展(展期:2022 年 10 月 5 日∼ 2023 年 3 月 21 日),一方面藉由展出當時藝壇領袖王世 貞(1526-1590)的相關文物以呈現晚明榮景,另一方面亦透視繁華下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脈 絡。為延伸與深化展覽議題,開啟晚明文化圖景新視野,本院特別於 2023 年 3 月 14 日、 3 月 15 日展覽閉幕前,在北部院區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與喜 愛藝文的民眾共襄盛舉,期間吸引海內外數百位民眾線上、線下參與。

  • 保存修護

    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的修復與裝裱紀實

    洪順興

    書畫裝潢形式中以手卷發展最早,形式變化大,使用材料多樣瑰麗,裝裱技術複雜,因此 最令人著迷。做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修復人員,這些年來經手不少清宮舊藏書畫手卷, 發現每件手卷在裝潢、格式與材料都有獨特之處。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卷,其裝裱 平整,薄而柔軟,背紙光潔,猶如唐張彥遠(815-907)於《歷代名畫記》所提:「厚薄均 調,潤潔平穩」的境界。但修復後如欲保留此狀況,對裝裱師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 文物快閃

    三絕碑第一─懷仁〈集王羲之書大唐三藏聖教序〉

    方令光
  • 博物思惟

    慢賞、慢讀、慢活—疫情後的重新出發

    林慧嫻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在 2023 年 2 月 2 日,於臺北國際書展「藍沙龍」舉辦「這 樣看故宮,很可以」新書發表會,推介此系列以友善讀者為核心目標而編輯出版的書籍。 系列書籍固然是故宮實踐出版品友善化的關鍵一步,閱讀書籍也是一個慢讀細賞故宮文物 的過程,讓讀者跳脫展覽期間的限制,在「紙上博物館」中慢慢賞閱,隨時探索不同的發 現與疑問,是將欣賞物件/展覽無限延伸的一種可能。其效益正好與國際博物館界每年舉 辦的「慢賞日」(Slow Art Day)活動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鼓勵觀眾放緩速度,細看慢賞 文物,從中得到最大的收穫。

  • 博物思惟

    氣候正義—博物館可以選擇的未來

    鄭邦彥

    「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是 2023 年國際博物 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2023 IMD)的主題。該主題背後隱含「氣 候正義」(Climate Justice)—一個巨大且複雜的全球性議題,或可指稱任何世代下的每個 人,均享有免於氣候變遷的威脅。為此,本文試圖探究:博物館需要正視其所帶來的衝 擊與挑戰,為改變而戰,希望從中找到「可以選擇的未來」。

  • 博物思惟

    實踐與挑戰—博物館展示實務下的永續之路

    林姿吟

    博物館展示兼具文物保存及教育推廣的需求與目的,為吸引民眾能理解展覽內涵與感受, 在預算與市場供應機制的條件下,策展團隊無不積極創造與內容相呼應的視覺美感。對博 物館經營者而言,如何在高物資消費的博物館展示上,做到環境永續、全面綠能,著實是 個挑戰。同樣地,從博物館展示基層工作者的角度來思考,2018 年「展示綠化調查」(2018 Exhibition-Going Green Survey)倡議「綠化並不容易,關鍵在於實踐」的目標,作者試圖 回顧本院歷年策展設計案例,突顯「實踐」之不易,有賴院方整體考量與共同努力。

  • 博物思惟

    2022「518國際博物館日—奇幻的影像力」紀實

    羅楷盛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下簡稱 IMD)是備受藝文愛好者 期待的特殊紀念日,各大博物館將根據年度主題推出各具特色的展覽或活動,除了是傳遞 博物館價值的絕佳時機外,更像是一場參賽者遍布全球的博物盛事,賽事沒有排名,僅考 驗各館與觀眾之間的默契。

    2023 年 IMD 即將到來,各大博物館將如何響應並展現特色,備受期待,本文將回顧 2022 年 IMD 系列活動,以「影像」為主題,轉換傳統參觀視角,凸顯當代博物館展示中的數 位影像,帶給觀眾別於以往的參觀體驗。本文茲就「主題訂定」、「影像力與影響力」、「結 語與展望」進行討論,亦紀錄本企劃作為後續活動參考。

  • 文物脈絡

    蔡襄〈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收信人考辨

    童永昌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簡稱故宮)宋蔡襄(1012-067)〈致通理當世屯田尺牘〉,為法書逸品, 每被選入近年重要展覽。惟此信收件人身分,尚待釐清。過去多認為是馮京(1021-1094), 然尋諸史料,尚多可疑。本文考察收信人官歷、交遊網絡等層面,主張此信收件人不應為 馮京,而可能為泉州人許當,以此修訂舊說,還原本件的時代脈絡。

  • 文物脈絡

    院藏道光朝〈得勝圖〉卷銅版畫初探

    王健宇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得勝圖〉卷銅版畫(如後附圖),卷外題箋作「得勝圖」,長卷裝裱, 由畫中十首道光皇帝(1782-1850)御製詩款皆為「己丑新正」,可知此畫或成於道光九年 (1829)以後。長卷由十幅組成,每幅長約 53 公分,寬約 91 公分。由右至左,分別是第 一幅〈渾巴什河之戰〉、第二幅〈柯爾坪之戰〉、第三幅〈洋阿爾巴特之戰〉、第四幅〈沙 布都爾莊之戰〉、第五幅〈阿瓦巴特莊之戰〉、第六幅〈克復喀什噶爾〉(圖1)、第七幅〈收 復和闐〉、第八幅〈楊芳生擒張格爾〉、第九幅〈午門受俘〉和第十幅〈正大光明殿凱宴 諸將士〉,從各圖題可知,〈得勝圖〉是描繪道光朝平定新疆回部張格爾動亂重要戰役歷 程的一組戰圖。

  • 文物脈絡

    從〈秋卉草蟲〉與〈豆莢蜻蜓〉談南宋草蟲畫建構的微觀世界

    雷皓天

    南宋時期(1127-1279)「草蟲」開始逐漸被視為一門獨立畫題來進行創作,現今除可見許 多精美且饒富野趣的草蟲畫作品外,更可見大量宋代文人雅士們的頌讚詩句。本文將以國 立故宮博物院藏〈秋卉草蟲〉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豆莢蜻蜓〉,兩幅保存完整且筆墨細 節尤為精巧的草蟲畫做為觀察對象,分別從空間、視覺動態感與筆墨細節三個角度進行分 析,嘗試說明兩幅作品在畫面安排與呈現方式上,所展現出南宋草蟲畫的創作特點。

  • 保存修護

    傳宋劉松年〈十八學士圖〉文物狀況與裝裱修復策略

    洪順興

    永續發展是二十一世紀博物館所面臨的新課題,身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修護人員,期間 經手不少清宮舊藏書畫手卷,其裝潢、格式與材料都有獨特之處,也發現傳統的裝裱修復 方法與材料皆早已默默實踐永續的精神,此精神如同當今博物館文物修護界所提出「最小 干預」與「可逆性」的原則。本文便以此原則作為裝裱修復的策略,並於下一期月刊接續 介紹修復步驟與材料的再使用。

  • 教育推廣

    前進校園—「故宮校園大使計畫」紀實

    林軒亘、蔣家愷

    國立故宮博物院(下稱故宮)於 2021 年起辦理「故宮校園大使計畫」,透過直接與對故宮、 博物館感興趣的青年對話,共創專為大學生打造的教育推廣活動。在本專案中,不僅提供 以青年觀點詮釋文物的平臺,讓大學校園內青年社群以創新角度觀看故宮,也深化校園大 使對文物的認識、強化專業技能和跨域整合能力。統計「第二屆故宮校園大使」執行成果 的問卷調查結果,各校校園大使以趣味形式結合文物知識的活動內容,刺激觀眾對文物進 行探索瞭解,並對故宮產生興趣甚至到館參觀。

  • 文物快閃

    畫如其人的〈元張雨題倪瓚像〉

    方令光
  • 博物思惟

    博物館教育的永續發展實踐—以故宮南院「夏日親子藝術月」活動為例

    鄭莉蓉

    2023 年,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以「博物館、永續性及健康福祉」 (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為題,呼應聯合國所訂定的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闡明所有博物館均能在形塑及創造永續發展的未 來上發揮自身影響力並促成正向改變。本文首先概述聯合國永續發展概念及目標四「優質 教育」內涵,再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夏日親子藝術月」所 策劃之展廳實境解謎、「地圖松」(Mapathon)工作坊、弱勢參與等活動實踐為例,指出 博物館在培養參與者終身學習關鍵能力、喚起全球公民意識及行動、落實文化平權等諸多 方面,均能扮演促進者或行動者角色,為打造我們共同永續發展的未來做出積極貢獻。

  • 展場巡禮

    瓷器的修復與重修—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文物為例

    陳澄波

    經高溫燒結的瓷器在博物館的收藏中,可說是最穩定同時亦為最脆弱的典藏品,理論上一 般藏品所忌諱的保存條件,如濕度、有機揮發物與化學物質等,高溫瓷對其皆有良好的耐 受性,但卻比常見文物更害怕物理性的損傷,因此該類文物於博物館內較可能發生的劣化 便是破損之狀況。此外博物館負有展示文物的重要責任,這代表著陶瓷器的修復不僅須保 留其真實性和歷史價值,對於有明顯審美價值的高溫瓷器,更需考量其實際情況適度還原 受損的表面,以符合博物館文物展示的基本功能之一。

  • 展場巡禮

    「逆寫帝國」與當代博物館實踐

    陳乃華

    「逆寫」(Write back)源自 Bill Ashcroft 所提出在後殖民文學書寫過程中,對殖民主義歷史 及遺緒的反思、反述、重寫與逆襲概念。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稱故宮)舉辦臺灣原住 民族主題展,以「什麼是『番』—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I)與『開山撫番』— 清帝國文獻裡的臺灣原住民族(II)」二檔展覽,匯集院藏檔案、古籍、方志、輿圖及乾 隆年間謝遂繪製〈職貢圖〉清帝國文獻,此系列展覽企圖從原住民族的主體視角加以翻轉、 閱讀。延續著「逆寫」的概念,國立政治大學「『逆寫帝國』與當代實踐」特展, 透過當代的協同參與和博物館實踐,對歷史文獻做出具有當代意義的詮釋與演繹。

  • 展場巡禮

    竹林深處與來者何人—Puyuma 卑南社的策展理念與展望

    Balunaiyas Mabaliyu陸浩宇

    「竹林深處與來者何人—Puyuma 卑南社」展區,是筆者嘗試從清代歷史文獻,結合人類學 的卑南族普悠瑪部落相關研究,重新討論「什麼是『番』」的議題。在普悠瑪的討論中, 筆者透過 lrungpaw 龍袍服飾,作為卑南社與清政府在歷史互動過程中的重要媒介,並且藉 由老人在卑南族社會中的文化意義,理解為何僅能有老人身穿 lrungpaw 龍袍的原因。策展 中,筆者試圖從人群的分類議題,討論「番」是一種社會文化的人群區分概念。因此,筆 者引用春秋時期的「荊人」與賽夏族的「流番」,提出人群的分類與人群的構成,是具變 動性且複雜性的過程。普悠瑪卑南人的 semalikidr 部落邊界阻隔儀式之祝禱詞,則是作為從 原住民的視角展現不同社會文化的人群分類方式。最後,筆者藉由普悠瑪部落的部落成員 定義,反思目前國家的族群定義是否符合原住民社會中的人群界定方式。

  • 文物脈絡

    「國寶聚焦」觀後感—蘇軾〈江上帖〉的書法特點及淵源

    方令光

    2023 年 1 月,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聚焦」展出蘇軾(1037-1101)絕筆〈江上帖〉。策 展團隊從「廬山煙雨浙江潮」這一傳為蘇軾的臨終詩句汲取靈感,配合院藏〈匡廬圖〉、 〈月夜看潮圖〉,打造平靜、空靈的展出空間,幫助觀眾澄淨思慮,拉近和蘇軾的心靈距離, 以便欣賞傑作。筆者觀展之後,獲益頗多。謹對〈江上帖〉的書法特點及淵源提出一些不 成熟的猜想,拋磚引玉,就教於讀者。

每頁筆數:20
頁次:7/3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