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衛藏:清仁宗西巡五臺山研究
林士鉉
清朝前期的帝王巡幸是極為重要的官方活動。康熙、乾隆時代頻繁地北巡至承德避暑山莊,進行秋獮圍獵,並多次舉行東巡盛京、南巡江浙、西巡五臺山,這些巡幸持續至十九世紀初。透過籌辦巡幸,帝王省方問俗,崇文習武,展現了滿洲皇權的實力,同時能夠聯繫藩部,調整中央與地方關係,形塑清王朝的獨特性格。
山西五臺山位處蒙、漢邊界,並存著漢、藏佛教形式,尤其吸引蒙古人前往朝拜,透過清帝西巡,將其地位推向高峰。「中華衛藏」即是清仁宗定義下的五臺山。然而所謂的西巡尚未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清仁宗嘉慶帝親政之後,清朝正式進入「後乾隆時代」。乾隆朝所建立的典章規制成為仁宗遵奉的基本原則,巡幸活動亦不例外,除了南巡,均勉力奉行。
清仁宗十分重視嘉慶十六年的西巡,謹慎籌畫多年,然而由於時空環境、經費條件的不同,以及君王與官僚在籌辦認知上的差距,此次西巡展現出與前朝不同的特殊性與局限性,其結果是清朝往後未再舉辦西巡。
本文即針對仁宗所舉行的唯一一次,也是清朝最後一次的西巡五臺山進行考察,主要利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五臺圍檔.嘉慶十六年》,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等原始史料,參酌嘉慶朝特為此次巡幸五臺所敕修的《西巡盛典》,除分析其籌辦始末,亦論及宗教因素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