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卷期總覽

第42卷第3期

  • 柳貫的書法與書學思想—兼論顏真卿書風在元末明初的影響

    楊易韜

    柳貫(1270-1342),字道傳,浙東婺州浦江人,為元代中後期浙東學術界重要代表。柳貫的另一身份傳統研究卻較少關注:他是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1254-1322)極親近的弟子,曾向趙氏學書。以往研究主要聚焦於柳貫的史學、文學等成就,對其書法藝術尚乏全面與深入的探析與梳理。柳貫不但在學術傳承上承襲大家,書法方面也識見不凡,品味廣博,影響了宋濂(1310-1381)、戴良(1317-1383)等重要的元末明初文士,對元明之際的書壇也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擬從其傳世書蹟入手,觀察其書法風格的發展,整理其書學思想,鑑別其書作真偽,期以展示他在中國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力。有元一代,趙孟頫在較早時已主張要學習「二王」書法,而反對時俗學習顏真卿(709-785)書法。前人研究多認為其時顏書較為衰落,檢視作為個案的柳貫書法,本文則進一步發現圍繞在柳貫周圍的浙東友朋、弟子,他們亦對顏體楷書推重有加,並經意學習,形成了難以忽視的書法史景觀。本文希望揭示當時浙東書壇并未規規學步的觀念潛流,看到書史建構與實際情況之間的張力,進一步廓清元代至明初書史的發展面貌,以及書家的論述與實踐在書史上的重要意義。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6 MB 下載次數:56
    格式:PDF 檔案大小:6 MB 下載次數:56
  • 從董其昌搜研王維雪景看王維山水形象演變過程

    高明一

    晚明董其昌(1555-1636)鑑定馮夢禎(1548-1605)收藏的王維(692-761)〈江山霽雪〉卷,使此畫成為〈輞川圖〉之外的名品。作為隱居山水,〈輞川圖〉深植人心。王維尚有其他的山水形象,甚少討論。本文處理三個問題:第一、山水畫從唐代八世紀興起以來,經歷怎樣的演變,而在北宋晚期王維成為雪景山水的代表。第二、王維成為山水名家譜系源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元代趙孟頫(1254-1322)意欲在南宋院畫之外,建立以王維為首的山水譜系。王維成為山水畫最高標準,經由趙孟頫與其外孫王蒙(1308-1385)的人脈傳承,明代中期的蘇州杜瓊(1396-1474)建立完整的水墨山水譜系。之後,蘇州文徵明(1470-1559)也建立王維為首的雪景山水譜系。從譜系角度看,晚明松江董其昌的南宗水墨山水畫,和杜瓊的差異,是將南宋院畫貶斥為北宗著色山水。董其昌的譜系原型是嘉靖後期,萌生江南的利家文人畫優於行家職業畫,這源自文徵明的畫學觀:崇尚元畫,勝於南宋院畫,進而影響收藏元畫為盛。早於董其昌,利家與行家的山水譜系論述見於徽州籍詹景鳳(1532-1602)。詹、董二人的相同點,皆以王維發端,董元(?- 約962)與巨然(約十世紀後半)、元四家為樞紐。第三。董其昌推崇〈江山霽雪〉卷,作偽者衍伸出不少「分身」,並賦予別名而流傳至今。透過研究,推測馮夢禎收藏本可能的原貌。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9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49
  • 來自江南的來舶畫人:東亞繪畫史視野中的張莘花卉圖

    黃立芸

    張莘(1744- 約 1817),浙江仁和(杭州)人,初名昆(崑),字秋谷(穀),號 西 冷 釣 徒、 鋤 雲 館 等。 根 據 中 國 與 日 本 的 記 載, 他 在 日 本 天 明 年 間(1781-1788)曾赴琉球、長崎,留下包含墨竹、水墨山水等作品,在他歸國後作品仍持續輸往日本,設色花卉作品尤其受到歡迎。從中國畫史的角度觀之,張莘不過是清代中期眾多惲壽平(1633-1690)的追隨者之一,無足輕重,然而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後期,張莘名列來舶四家之一,受到南畫家椿椿山(1801-1854)等的推崇並加以學習,可視為江戶時代後期在南蘋風之後,對中國明清花鳥畫受容的重要案例。本文立於東亞藝術史脈絡,聚焦張莘之生平、作品,並以椿椿山為例指出其對江戶時代後期花鳥畫新發展之影響。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有張莘〈碧桃月季〉扇面(1815),過去此作少為學界所知,望本文有助於未來院藏品之研究。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3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3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