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江南的來舶畫人:東亞繪畫史視野中的張莘花卉圖
黃立芸
張莘(1744- 約 1817),浙江仁和(杭州)人,初名昆(崑),字秋谷(穀),號 西 冷 釣 徒、 鋤 雲 館 等。 根 據 中 國 與 日 本 的 記 載, 他 在 日 本 天 明 年 間(1781-1788)曾赴琉球、長崎,留下包含墨竹、水墨山水等作品,在他歸國後作品仍持續輸往日本,設色花卉作品尤其受到歡迎。從中國畫史的角度觀之,張莘不過是清代中期眾多惲壽平(1633-1690)的追隨者之一,無足輕重,然而在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8)後期,張莘名列來舶四家之一,受到南畫家椿椿山(1801-1854)等的推崇並加以學習,可視為江戶時代後期在南蘋風之後,對中國明清花鳥畫受容的重要案例。本文立於東亞藝術史脈絡,聚焦張莘之生平、作品,並以椿椿山為例指出其對江戶時代後期花鳥畫新發展之影響。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有張莘〈碧桃月季〉扇面(1815),過去此作少為學界所知,望本文有助於未來院藏品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