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卷期總覽

第25卷第3期

  • 晚清龔易圖藏書探析—以《烏石山房簡明書目》《大通樓藏書目錄簿》為主的考察

    王國良 清福建閩縣(今福州市)龔易圖(1836-1893)之烏石山房與大通樓,庋藏圖書不少十餘萬卷。所收多係福建名家,如徐 、林佶、鄭杰等人遞藏宋、元、明本,精抄本;也有不少其他地區藏書家流散出來的精善罕見舊籍,或者實用典冊,價值頗高。
    龔氏藏書自民國以來,除了烏石山房大部份精品曾讓售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之外,大多數已捐贈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散失的情形還不算太嚴重,也算是書林幸事。
    本論文打算根據臺灣大學圖書館藏《烏石山房簡明書目》、鄭振鐸抄藏《大通樓藏書目錄簿》為主要線索,一方面調查福州、臺北兩地現存龔氏原來收藏圖書,統計其數量,考察其保存狀況;一方面分析藏書來源、種類與內容大概,並評估其文獻價值。此外,對龔氏生平著述也進行搜羅與探討,希望對此一晚清著述家兼官紳藏書家能有比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373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373
  • 傳統與創新—清朝國史館暨民初清史館纂修列傳體例初探

    莊吉發 清朝是我國歷代以來最後一個朝代,清史的纂修就是我國歷代正史紀傳體中的最後一個階段。本文撰寫的旨趣,主要是利用現存清朝國史館暨民初清史館所纂修的各種列傳稿,探討清史列傳的纂修體例,藉以了解清朝國史館暨民初清史館纂修清史的得失。全文除前言、結語外,共包括六小節:一、開國功臣立傳以事蹟先後定次第;二、宗室王公區分軍功與恩封;三、蒙古回部王公按照部落纂立表傳;四、貳臣類傳以甲乙上中下分編;五、大臣畫一傳歸類分卷;六、纂輯彙傳以類相從。
    歷代修史,講求體例。清朝國史館暨民初清史館,都繼承了我國歷代纂修正史的傳統,重視修史體例,有傳承,也有創新。列傳的纂輯,沿襲以類相從的體例,將歷史人物分類集中編排。一方面將大臣列傳按時代先後,以類相從立傳;一方面沿襲歷代正史合傳體例,分門別類纂輯彙傳。表傳並列者,可知其人的善惡瑕瑜;有傳無表者,乃因其人有事蹟,實可表彰;有表無傳者,乃因其人無足置議。
    明末諸臣降清後,雖有表現,但因其身事兩朝,大節有虧,乾隆皇帝命國史館另立貳臣表傳,雖屬創新,卻使不少清初開國功臣成了負面的歷史人物。清史館淡化處理降臣,將貳臣移置於大臣傳或文苑傳,不以修史體例褒貶人物,有其客觀性。從儒林傳的纂修,可以反映國史館暨清史館漢學、宋學並列的立傳義例。探討修史體例,有助於了解清史的特色。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4 MB 下載次數:455
    格式:PDF 檔案大小:4 MB 下載次數:455
  • 清國史館《儒林傳》纂修活動考述

    馬延煒 在西方近代章節體的學術史寫法傳入之前,通過為主要學者立傳的方式來展示一朝學術的大體面貌,一直是中國傳統學者在對本朝及前代學術史進行文本書寫時所採用的基本形式,清代亦復如是。有清一代,這些傳記體的學術史中就包括《國朝漢學師承記》、《國朝學案小識》等名篇,這些清人視野下的清代學術史在為今人研究提供獨特資料的同時,其本身的文本研究也引起研究者相當的重視。但是,作爲清代重要的官方傳記體學術史——《國史.儒林傳》本身的修撰情況,長期以來卻被忽視。已有研究大多將這部傳記籠統視爲阮元的作品,並不了解其間增刪、續修的情況。本文在時賢已有成果基礎上,利用清國史館原始檔案和相關修撰者的別集,對這部清人自撰清學史的基本情況進行梳理與考察,以期有助於學者們更好地利用此傳來研究清代學術史。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391
    格式:PDF 檔案大小:1 MB 下載次數:391
  • 明末西學東漸的未竟之聲-以李之藻《天學初函》的選書為討論中心

    許媛婷 明末,以利瑪竇為主的一批耶穌會傳教士入華,在皇室、官員及士紳之間,掀起一股新的西學風潮。當時,許多士大夫隨利瑪竇學習西方學識,甚而奉教。而被稱作「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的李之藻,便是從跟隨利瑪竇學習,進而得以融會衍繹、撰著述學的奉教文人。
    李之藻除奮力學習外,甚以一生心力編纂的《天學初函》可說是目前存世最早且完整的一部西學叢書。這部書收錄萬曆迄崇禎年間,以利瑪竇為主的一批傳教士與明代文人合作翻譯的西學著述,包括教義思想,及各種天文、曆算、水利等科學技術,是研究明末西學東漸的重要叢書。
    然關於此書的研究及討論,過往集中內容考釋、版本流衍,或僅就書中收錄的單一書籍進行分析;而作者李之藻基於什麼樣的心情及考量編成《天學初函》,卻少有完整深入的論析。本文試圖透過明末文集、方志奏疏,並結合晚近的研究成果,析理李之藻個人學養,及其人際網絡,以此勾勒出他在選輯《天學初函》時的種種思量。
    晚明西學傳入過程中,對士大夫而言,實為一股新的文化衝擊,然在面臨此種衝擊與轉變時,其應對及接受程度如何,極令人好奇。而隨著明清之際政權交替,此一中西文化交匯所呈現的激盪起伏,或可從《天學初函》在進入清初所面臨的沈潛宿命,有所體會。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7 MB 下載次數:451
    格式:PDF 檔案大小:7 MB 下載次數:45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