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翠玉白菜票價交通Open Data開放時間

故宮學術季刊-卷期總覽

第33卷第3期

  •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清口地區河道工程與地貌變化—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河工輿圖為中心

    鄭永昌 黃河因其易徙、易決、易遷的特性,是以治理黃河向來為中國歷朝政府的重大政務之一。明清時期依賴運河輸送江浙漕米到北方,但運河位於江蘇淮安清口一地,適因與黃河交會,當地漕糧運輸深受黃河影響,河水泛濫倒灌的結果,將造成運道受阻,是以黃河處處制約著運河物資運輸的順暢。康熙初年河道總督楊方興曾指出:「治河即所以治漕。」由此可知,政府治河,一方面是抗災防洪,維護地方經濟;其重要目的更是為了保障國家財賦供應的穩定,這正是清代河工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堵口,修防的關鍵所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清代軍機處檔案中,收藏著河道官員在治河過程上所製作的工程圖繪,其中尤以十八世紀乾隆年間數量也最為豐富,提供今人研究當時中央與地方的治河決策、以及分析河道地貌的歷史變化。本文即以其中十幅有關江蘇清口黃淮交會治河工程為線索,藉由工程圖的繪製時間、官員奏摺與皇帝諭旨內容的解讀,分別討論江蘇淮安清口一帶運河、淮河與黃河的修建經緯、決策形成原因以及河道地貌變遷的關係。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558
    格式:PDF 檔案大小:3 MB 下載次數:558
  • 工具、材料與王鐸的書作

    薛龍春 王鐸傳世的書法作品常常飽墨淋漓,恣肆張揚,給我們留下「不擇紙筆」的印象。然按諸文獻,他對書寫工具與材料相當講究,湖州筆、徽墨、端硯、松江綾絹、宣德紙,都是他所樂見的,文房不稱不僅影響他揮翰的興致,也損害作品的表現力。一方面,我們可以根據王鐸在跋文中對工具與材料的討論,來分析作品的形式特徵;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從存世作品的形式特徵,反推他可能使用了怎樣的工具與材料。總體上看,那些使用了好的筆墨綾素的作品,大多精緻順暢、溫潤飽滿,而使用惡楮惡墨,則往往點畫破碎,粗細缺乏過渡,時露圭角,漲墨與枯筆的對比反差也更為強烈。值得思考的是,今天的研究者往往將後者視為王鐸的代表作。藝術家的自我評價與後世讀解之間的分歧,成為我們研究古代書寫活動時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5 MB 下載次數:2091
    格式:PDF 檔案大小:5 MB 下載次數:2091
  • 舉手起瘡痍—中國傳統醫書所見破傷風療法的變化

    吳靜芳 現今社會破傷風雖然列為官方指定傳染病,但是在政府呼籲幼兒接種疫苗,以及宣導預防方法與傷後治療方法,加上民眾對公共環境與個人衛生習慣的重視,降低外傷傷口感染破傷風致死的機率。不過,「破傷風」並非在近現代由於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社會後才出現的詞彙與概念,大致來說,宋代醫書已可見「破傷風」一詞,而到明清時期該詞的使用似更為普遍,如小說情節或刑科題本記錄中可見破傷風致死的描述,同時在醫書也常見破傷風治療的討論。究竟「破傷風」此病名如何出現?其牽涉的病因與治療內容為何?對此,本文嘗試分析歷代醫書、方書等文獻,探討中國傳統醫書所載破傷風的概念、成因與療法等內容,隨著時代轉移而出現的演變歷程。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874
    格式:PDF 檔案大小:2 MB 下載次數:874
  • 探索歷史上的中亞玉作

    鄧淑蘋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玉雕傳統。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東晉結束(西元前六二○○至西元四二○年)長達六千餘年,先民用玉器作為祭祀神祇祖先以求得神喻與庇佑的禮器。此期間即或製作生活用玉器,器表還常雕琢具特殊意涵的紋飾。可說中國本土發展的玉器文化充滿了神秘色彩。從南北朝開始,玉器文化有了嶄新的面貌,大部分的玉器都是現世生活用品。此一巨變顯然是受到異域文化的影響。過去已有學者關注此一課題,但乏人作通史性研究。
    本文從文獻、考古出土品,以及各大博物館典藏經考證過的實物作綜合分析。將西元前三○○○至西元一八二○年長達四千多年的中亞玉作歷史分為四個階段。確定在中亞地區曾發展過兩個玉器工藝的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第六至十世紀,由于闐國主導的玉器文化交流。第二個高峰期是十四、五世紀,由帖木兒帝國引領風尚。
    除了在這兩期裡發展過獨具特色的玉器文化外,在其他時期,中亞玉工多用玉料製作簡單光素的生活用品。但在西元一七五九年後,由於清廷征服新疆,接續又吸引大批雕有花葉紋的伊斯蘭玉器東傳後,中亞東部也曾發展過仿贗的風潮。
    雜湊碼 全文下載
    格式:PDF 檔案大小:5 MB 下載次數:1680
    格式:PDF 檔案大小:5 MB 下載次數:168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