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29卷第1期
尼布楚條約界碑圖的幻影──滿文《黑龍江流域圖》研究
承志
康熙二十八年(1689)大清國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翌年,大清國黑龍江將軍薩布素(sabsu)與寧古塔將軍巴海(bahai)等人兵分九路,首次視察黑龍江流域東北部邊界。本文探討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黑龍江流域圖》,就是以康熙二十九年視察的邊界報告和輿圖資料為基礎,為編修《大清一統志》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繪製而成。
《黑龍江流域圖》在格爾必齊河(gerbici bira)東岸,繪有歷來有爭議的界碑圖(hešen i pai 或 eldengge bei,漢文稱界牌或碣碑),並註有滿文字樣,即 oros emgi hešen be/faksalame ilibuha/wehe bei/(同俄羅斯分界設立之石碑)。此碑作為界定大清國和俄羅斯兩國之間的國界標誌,至今仍為學界議論不休。
從這次徵引的康熙年間滿文檔案來看,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黑龍江將軍接到工部寄來的碑文形制大小及碑刻文種等具體指示後,開始著手分路探尋石材,其結果是尋遍黑龍江各地最終也未能找到適於碑刻的石材,這充分證明當時未能立碑的事實。
本文利用滿文檔案資料,論述繪製《黑龍江流域圖》的歷史背景及具體的繪製過程,並探討大清國繪製輿圖的真實目的,揭示界碑所蘊含的政治意義以及誤解歷史所引發的歷史事實。在中俄兩大帝國的歷史上,所謂的界碑圖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幅《黑龍江流域圖》即給予我們重要的啟示──解讀滿文輿圖和利用滿文檔案研究歷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